美國文學精華
Highlight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浪漫主義與理智判斷 Romanticism and Reason 
 

當這篇討論文學的章節在撰寫之際,美國正經歷一場歷史上的重大改變。美國在19世紀中仍主要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美國的貿易及製造業也越來越至關重要。然而直到70年代美國大多數的人都已經靠非農職業為生。同時,美國人口也從1850年的兩千三百萬暴增到1900年的七千六百萬人次。此外,19世紀中美國生活的寫照仍為黑人奴隸制,且國家也因為此議題從一分裂為二。南方越來越積極地爭取維持奴隸制度;而北方對奴隸制度的批判聲浪則越益擴大。1861年至1865年間南北方展開的一場苦戰也改變了美國生活的特性。對許多人包括偉大詩人華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而言,南北戰爭是他們生活的重要史實。對南方而言,此戰役代表著永難抹滅的戰敗之痛;對黑人而言,此戰役則代表著解除奴隸制度,即使非所有白人都樂見的自由喜悅。

在南北戰爭後,美國進入大規模商業擴充期。鐵路從國家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工廠擴建、城市成長擴張,當然財富也就跟著滾滾而來。

無論是美國出生還是移民進來的美國人都比以往賺得更多,他們也比昔日有更多機會可以把握、有更多自由能大刀闊斧。也因為如此,他們不但具有崇高的愛國精神,也讓他們更信任他們的國家,當然他們也堅信美國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不過,有少數農民或鄉下人不這麼認為。當然這些少數人也包括一些當時最著名的思想家,以及對我們意義重大的一些傑出作家。

史上思想家及作家常透過寫作及演講的方式表達對目前情況的不滿之情。所以,當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偉大作家質疑他們國家大多數人珍視的價值觀時,就一點也不出人意外了。社會上的思想家及作家便在社會大眾發現社會缺失之前,肩負起檢視主要價值觀及察覺社會結構缺失的任務。這種價值觀的檢視在19世紀及20世紀都非常普遍。

舉例來說,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及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便否定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賺錢第一的觀念。換句話說,這兩位作家都強力主張個人權力及個人尊嚴為目前美國主義的重要一環。還有像是華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他的看法為性愛比大多數美國人更值得被寬恕,然而他還是透過申明民主觀念的詩作與大多數美國人分享價值觀。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著作不是遵照美國典型的價值觀,就是透過幽默手法和觀眾開玩笑逗樂他們。然而,馬克‧吐溫(Mark Twain)骨子裡對美國價值觀及生活本身其實是充滿鬱鬱不樂的悲觀想法。他未公諸於世且僅有少數人知道的著作在在顯示他的憂鬱心情。在他去世之時,他仍認為人生充其量不過是惡夢一場。

就如我們所見,19世紀上半葉像是坡(Poe)與霍桑(Hawthorne)的作家,即為國際間瀰漫浪漫主義思潮的文學及藝術領域一員。這股浪漫主義思潮的眾多特徵為強調個人取代群體,狂野取代溫馴,非正規取代正規。此外,坡(Poe)與霍桑(Hawthorne)秉持的浪漫主義充滿悲觀陰鬱的風格,與整體美國的浪漫主義形成對比。

19世紀中的美國浪漫主義作家稱他們自己為先驗論者(transcendentalist),且是以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為首宣揚積極正面的生活。此外,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及他的年輕朋友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即為最非凡卓越的美國浪漫主義作家。他們不但成為文學史上的有力人士,他們的著作也越來越具影響力。

先驗論者(transcendentalist)在哲學上被定義為」具有能力的人以直覺瞭解事實,或超出意識所及範圍取得知識。」愛默生(Emerson)區分「理解力」為理性能力,而「判斷力」則為超理智或直覺能力;且他認為「判斷力」在精神層面上比「理解力」更可信賴。1838年他曾於哈佛大學的一場演講中表示,「沒有什麼比你正直誠實的心智還要神聖。」,同時他也推崇直覺能力並駁斥所有外在宗教權力。愛默生(Emerson)對理論上先驗思路(transcendental thought)的核心觀念研究得很徹底。

先驗論(transcendentalism)還有其他甚至更有影響力的數種概念。其一觀念為自然界是崇高的,所以人類在樹林裡或草地上必定比較健康愉快;換句話說,商業貿易是降低品格的,花費精力在做生意上是浪費生命的。另一觀念為一個人的靈魂即使沒有教會及神職人員的幫忙還是可以接近上帝的,也就是如愛默生(Emerson)所稱的超靈(Over-Soul)。

所有這些學說教旨對今日的我們而言聽起來似乎有些抽像,然而其中的聰明智慧卻值得我們學習。愛默生(Emerson)在19世紀中的30年間,透過他的演講及論文向美國人宣揚他的想法。他鼓吹先驗論(transcendentalism)以及先驗論(transcendentalism)的衍伸概念。他勸誡我們應該要自立更生,且在依靠自己的同時也必須慷慨無私。他主張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偉大之處,只是我們要將其釋放出來。他利用他非凡卓越且強調個體美的散文詩傳佈這些訊息。亨利‧梭羅(Henry Thoreau)則極力主張一種更強有力的教義學說,然而在他短暫的生命中很少有人願意傾聽他的想法,直到後來世人才開始注意到他的言論。當時梭羅(Thoreau)成為美國商業最憎厭的敵人,因為他堅稱以商業貿易當作謀生方式是最浪費生命的。他為了不在他沒興趣的工作上浪費時間,他曾住進樹林中他自己搭造的小木屋長達兩年。他幾乎以自立更生的方式在樹林中過活。

梭羅(Thoreau)著作中的兩個著名概念是對美國的一大貢獻。其一剛剛提過了,人應該活得有意義而非為工作而活。另一為如果有人覺得法律不公正,就應該秉持不服從論(Civil Disobedience)加以抵抗。甘地(Gandhi)即為其中一位被此觀念吸引的人,他在印度廣泛運用繼而獲得巨大成功。甘地(Gandhi)的哲學要義呈現在他的《自傳》(Autobiography)(1924)裡。

不服從論(Civil Disobedience)的教義即為現代美國爭取人權的中心思想。已故的人權領袖馬丁路得‧金恩博士(Dr. Martin Luther King)就被梭羅(Thoreau)其以非暴力抵抗不公正的想法大大影響,同時他也支持甘地(Gandhi)的非暴力教義。梭羅(Thoreau)非暴力思想在他的《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一書中表露無遺,且此哲學思想也在甘地(Gandhi)及馬丁路得‧金恩博士(Dr. Martin Luther King)的想法中生根成長。

梭羅(Thoreau)其自立更生的思想可以從他的書《湖濱散記》(Walden)中得窺一二,且此書也成為文學經典名著。

在愛默生(Emerson)與梭羅(Thoreau)寫作之時,另外兩位傑出作家也開始展現他們的天賦,他們是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及華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梅爾維爾(Melville)是一位短篇小說作家,他撰寫的小說層次一本比一本深奧。他剛開始是以旅遊及海洋故事為主,部分是以他個人的冒險經歷作為故事基礎;接著他開始撰寫如今日現代細微著作般的寓言故事。在這期間他創作出19世紀最偉大的小說《白鯨記》(Moby Dick)。《白鯨記》(Moby Dick)是講述捕鯨船船長追捕鯨魚的故事。對船長而言,鯨魚代表的是邪惡世界。當他試圖摧毀它時,他自己也跟著毀滅了。故事的描述方式讓人驚嘆,有時還夾雜老式的散文體。此外,故事裡還包含鯨魚及捕鯨的資訊以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出色人物,像船長就是最令人難忘的一個角色。

華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被視為民主主義詩人。雖然美國對散文的注重程度比詩歌要高出許多,然而惠特曼(Whitman)認為他可以透過摒棄詩的傳統雕琢矯飾,進而創造出他個人的風格。他終其一生不斷創作傑出的詩篇,或完成一本名為《草葉集》(Leaves of Grass)的詩集。他發展出一種自由詩,這是一種按照語言的抑揚頓挫和形象模式,而不是按照固定韻律寫出的詩。他透過他的新表現方法持續創作出其他詩人無法達到的作詩境界,且他也為了社會經濟層(economic ladder)的底層老百姓及高層人士寫詩。他將每種人都當作他的作詩元素,且他試圖以詩感動所有人。

然而諷刺的是,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詩並未觸動到無疑為詩中代表人物的一般人,因為一般會欣賞詩的人也僅會挑選傳統模式的詩篇來品味,所以他反倒被他新形式的詩作所拖累。亨利‧沃茲沃恩‧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則是利用這種新形式的詩來確立他19世紀最受歡迎卻非最出色的美國詩人地位,且他曾為惠特曼(Walt Whitman)的大學同學。

就在美國俯瞰富饒的舊世界及試圖邁向新世界之際,朗費羅(Longfellow)成為研究及教授歐洲文學的先驅。他於1836年擔任哈佛大學的現代語言教授,並在哈佛任教將近20年。在哈佛任職的期間,他創作出數本像是《布魯茨的鐘樓》(Belfry of Bruges)及《其他詩》(Other Poems)的詩集,且根據詩評人所述,他的詩作堪稱絕頂。他利用歐洲詩的技巧、本土創意以及熟練的押韻及節奏創作出抒情短詩。他欲表達的想法通常極為簡單易懂,且他的技巧讓他的詩展現優勢。他帶音樂性且強而有力的詩作表現,讓大家喜愛閱讀他的詩更甚其他詩人。

雖然他的生活籠罩在他首任及繼任妻子的死亡陰影下,他的詩仍保有男子氣概及肯定正面的風格。他在《人生禮頌》(A Psalm of Life)中曾如此激勵讀者:

那麼,就讓我們起身埋頭苦幹吧,
對任何命運都要勇敢承擔;
不斷地進取,不斷地追求,
要善於勞動,善於等待。

他的樂觀並非自然成性,他也有陰鬱或悲傷詩作。但是在廣大讀者面前,他是正面積極的詩人代表,這也讓他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在今日聽起來或許很平庸陳腐,且他的樂觀詩作也可能讓我們感到煩躁,但是朗費羅(Longfellow)即使不是主流詩人,也絕對是著名的次要詩人。

如果朗費羅(Longfellow)是19世紀中期標準的公眾詩人,那麼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絕對與其相反。她的個性異常害羞及靦腆,她喜歡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她完全不按照正規押韻與節奏,且盡情發揮她異想天開的想像空間,並以幽默諷刺觀點看待世界的方式寫詩,完全與朗費羅(Longfellow)的詩大相逕庭。當她寫詩時,無人注意到她的詩作且她也不希望別人注意到她。然而在她過世之後,她的抒情短詩開始在市面上流傳,且她的詩喚起更多的熱情迴響。今天她也被視為美國最傑出的詩人之一,那些對朗費羅(Longfellow)流行詩不屑一顧的學者與評論家開始熱切地研讀她的詩作。

讀者著迷於狄金生(Dickinson)其混和風趣機智、哀婉動人與愛的活潑詩作,且讀者能在她發表以下詩句時輕易瞭解狄金生(Dickinson)小姐的個性:

我,陶醉在空氣裡
而且露水裡的浪子
從熔化晴空裡的小酒館
繾綣,穿過無盡的夏日

她寫過一樣多關於生命及死亡的詩,不過關於失敗的詩卻比勝利的詩多。然而她充滿創意的想像力卻能將兩種完全相反的情況顛倒改變。像是死亡可以透過一種心靈視覺而活出生命,且從她許多詩作中即能證明。舉例而言,她曾說過:

我從未看過荒原,
我從未看過海洋;
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
和狂濤巨浪。
我從未與上帝交談,
也不曾拜訪過天堂-
可我好像已通過檢查
一定會到那個地方。
*有些版本會在這打鉤

下一位傑出作家稱他自己為馬克‧吐溫(Mark Twain)。他原名為塞姆‧克列門斯(Samuel Clemens),且成長於密西西比河旁,長大後成為密西西比河的領航員,先後去了內華達州及加州,並透過新聞寫作朝文學領域邁進。馬克‧吐溫(Mark Twain)是一位認真仔細的美國作家,他遊遍西方世界並以詼諧或嘲笑口吻紀錄他的遊記。他對歐洲或古代風俗其實都沒什麼印象,且從他的書中可以得窺一二。不過他的獨立自主及個人主義倒很合美國大眾的胃口。換句話說,當他年紀越大他才發現他對美國很多事情也都沒有印象。在南北戰爭後,他體悟到美國似乎是一個貪婪的國家,於是他極盡所能並小心翼翼地用幽默方式批評。因為馬克‧吐溫(Mark Twain)在他的作品及公開演講中都會以漫畫式的幽默表達,所以國家不願認真看待他的評論。在他邁入老年之際,他對美國及世界觀點都隱藏著強烈地悲觀主義。

因為馬克‧吐溫(Mark Twain)對歐洲的過去與美國的現在非常反感,所以唯一最佳題材來源就是撰寫有關他自己的童年。他將他青春全盛時期當作他兩本偉大著作-《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及《頑童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靈感來源。他在這兩本著作中創造的人物如此迷人可愛,以致於這些角色也成為美國神話的一部份。兩本傑作都是童年時代的冒險故事,只是讀者可以在第二本看到第一本沒有的視野和深度,這是專為慧眼獨到的成人寫的書。即使馬克‧吐溫(Mark Twain)已老邁龍鍾,童年黃金時光下存在的罪惡感及不幸仍縈繞不去。

在19世紀接近尾聲之際,還有一些其他作家與馬克‧吐溫(Mark Twain)一樣是以嚴格方式看待生活。其中一位即為另一位新聞記者史蒂芬‧克萊恩(Stephen Crane),在他去世之時正是邁入20世紀之際。他撰寫的小說角色是美國企圖忽視的人物,且因為他生動地描述他們及他們生活的冷酷世界,以致於他的作品在他過世後成為經典著作。他創作的第一本小說是有關一位娼妓的故事。他還寫了另一本名為《紅色英勇勳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的小說,顧名思義是關於戰爭的故事。這本小說是以美國南北戰爭為故事背景,儘管克萊恩(Crane)本身並未真正經歷過戰爭,然而他描述的故事卻逼真到能信服讀者。他也撰寫憂鬱陰沈的短篇故事及充滿仇恨的自由詩。他的作品帶領我們進入20世紀的世界,且當時大多數的作品都與他的著作一樣淒涼冷酷。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陰鬱觀點在當時並不受大多數美國人的重視,因為當下的美國充滿著樂觀氣氛。

最後我們要介紹的是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他不但將19世紀及20世紀連結起來,且還使美國與歐洲產生關聯。在他發展緩慢的傑出小說裡,敘述當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相遇後所發生的情況。他本身就是國際人,他出生於美國名門並以英籍身份在英國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此外,他通曉環境變遷的真正意義。

他的小說以及少部分的短篇故事對現代美國作家均產生極大的影響。他研究人類的努力程度及他對人類的深刻瞭解,都讓他成為其中一位心理小說之父。他將他小說主要場景的時間放慢,這樣我們才能感受到每段對白或每個人物行為的細微差別。

評論家認為他最傑出的作品尤以下述兩本書為要。其一為早期小說《美國人》(The American)。小說的男主角是一位名為紐曼(Christopher Newman)的有錢美國人,在他前往巴黎之時偶遇一位出身法國貴族世家的美麗寡婦。這位寡婦與他雙雙墜入愛河,然而寡婦的家人卻非常厭惡紐曼(Newman)。他們從中阻撓這段婚姻,致使寡婦最後進入女修道院而紐曼(Newman)也無力扳回劣勢。另一部小說則是他在世紀中葉創作的其中一部名為《奉使記》(The Ambassadors)的小說。透過這部小說其懷有同情心的角色顯示出歐洲價值觀,而透過麻州清教徒的觀點則顯示某些美國價值觀,《奉使記》(The Ambassadors)是結合歐洲及美國價值觀的重要著作。不過主角之一的史瑞得(Lambert Strether)可以說是詹姆斯(Henry James)小說裡最有同情心的角色。

在我們結束這章節的同時也正好邁入20世紀,20世紀出現最令人興奮的文學作品是美國從未擁有過的。由於19世紀作家的輝煌成就為20世紀鋪路,以致於20世紀能擁有堅固的文學基礎,但是20世紀的作家無疑也能開創自己的一片天。且我們希望這些後繼者能繼續創作令我們耳目一新的作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