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精華
Highlight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國家萌芽期 National Beginnings

第一章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富蘭克林 (1706-1790)是一位天才,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自傳、會成為後來此類著作的經典,這可說是他個人、城市與政治上成功的開始,但他並沒有被虛榮心淹沒,富蘭克林用行動告訴我們、他是個一般人、也是個成功的人。

他的寫作風格在當時看起來、相當清晰且平鋪直敘,不過我們現在看起來還是有些難以閱讀,內容中有很多很長的字彙 - 通常是來自拉丁語 – 還有很長的句子,但別忘了他可是在兩個世紀之前完成這些作品的。

富蘭克林的寫作風格的確相當正式,但現在多數摘錄其言論的作品 – 如果不是直接引述他所說的話 – 卻是非正式的語調;在他知名的《富蘭克林自傳》(Autobiography)中,他總是先談到一件事、又提起另一件事然後嘗試串起兩者之間的連結,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確是一位充滿無窮精力與新想法的人。

當然,不是他所有的想法都很新穎,有時候他也會成為鼓吹老舊思想的重要人士,尤其是在像是人們必須努力工作、必須節省的理念上;這些原則自從清教徒時代之後便延續至今,但富蘭克林更透過廣泛流傳的年曆、日曆,鼓吹這些想法,1732年他自行出版了《窮人理查德年鑑》(Poor Richard's Almanac)連續出版了25年﹔其中包含許多耳熟能詳的話,包括:「自助天助」(God helps them that help themselves)、「懶人動作太慢,所以貧窮才能很快地追上他」(Laziness travels so slowly that poverty soon overtakes him)、「留意小錢的支出,小漏水能讓一艘船沈沒」(Beware of little expenses;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第二章
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

歐文 (1783-1859)是美國首位作家,將其生涯多數時間貢獻給了文學,在他的短篇故事中,通常從一個普通的角色開始 – 像是一個懶惰的老公、嘮叨的太太;然而,它能夠將這些故事主角放入如家庭中的情境、又能找出能帶給故事更多活力的情境,歐文在事件與細節上的描述,運用符號象徵的手法在基礎情節上,創造出近似於歌德作品的氛圍。

歐文最知名作品《李伯大夢》(Rip Van Winkle)的靈感,來自於德國一個關於國王的傳說,在此作品中他在最後加上了一段虛構的學者註記,註記中說明該傳說是由一位人在紐約的荷蘭老人Diedrich Knickerbocker所傳述的,而這個人也是一個歐文杜撰的角色(而該荷蘭老人的名字,後來還被一群紐約作家在作品中運用,包含歐文自己、詹姆斯芬尼墨古柏、威廉庫倫布萊恩都包含在內)(譯註:Knickerbocker一字之意為「最初向紐約移民的荷蘭人子孫」)。《李伯大夢》在歐文較長的一本書《見聞札記》(The Sketch Book of Geoffrey Crayon, Gent.)中也可看到,該書以系列方式在1819-20年之間在美國陸續出版。

紐約的荷蘭人和清教徒一樣地節儉,班傑明富蘭克林便是從他們身上獲得許多想法;而荷蘭人也一樣,認為應該努力工作與盡可能地省下每一分錢,不過,華盛頓歐文在他的知名小說終將主角設定為完全相反的形象,即使是李伯的嘮叨太太也沒辦法改變他。

在李伯大夢內容中,主角一度在施過魔法的森林中迷失,但他所遇到的鬼後來證實都只是沈默而漠不關心的,在故事諷刺性的本質上,代表的是衰敗、貧乏、無能等帶來人類失敗或投降的因素;實際上,在李伯二十年的睡眠時間裡,將人生中最好的歲月、交換自己老年的和平歲月;這個時候,他的同胞則正在戰爭中奮鬥、建立一個新的國家。

但李伯很快地就將自己的不幸視為好事,首先,他躲過了這二十年間太太的嘮叨,第二,他也不需如一般人辛辛苦苦地經營事業或維持信譽;他是個遊手好閒、說長道短、愛作白日夢、願意幫助鄰居也受到小朋友喜愛的人,也是個寧願只用一分錢餓著肚子、也不願辛苦工作賺多一點錢的人。
詹姆斯費尼莫庫珀(James Fenimore Cooper)

庫珀 (1789-1851)的作品包含小說跟社會評論文章,他以小說聞名於世,但其批判自己國家民主缺陷的著作也是值得注意的作品;他是第一個批評美國時政的重要作家,但不可能是最後一個,而他的小說是更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最後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於1826年完成,是庫珀《皮襪子故事集》(Leatherstocking)五部曲中的第二部,內容是關於Bumppo從年輕到老的故事;其他系列中的著作還包括:《拓荒者》(The Pioneers, 1823)、大草原》(The Prairie, 1827)、《探路人》(The Pathfinder, 1840)、《殺鹿者》(The Deerslayer, 1841)等。

Natty Bumppo這位故事主人翁的誕生,可能是美國文學歷史的頭五十年中、最重要的事件。

就如華特史考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和另一位浪漫派作家以歷史性或傳奇性的角色創作一樣,庫珀在關於Bumppo的故事中,敘述主人翁Bumppo的傳奇經歷,他是一個居住在森林中的人,敘述的手法看似在某種程度上、是將故事與美國人經驗的深層意涵相結合。

《皮襪子故事集》只有《拓荒者》談論的是血腥衝突,但在打鬥的情節中總是會有一段描寫大自然沈靜之美的內容;也許庫珀在繪畫上的興趣、正是植基於他本身超強的繪畫創造力上,而他也有效地運用在衝突和暴力、以及美麗森林場景的對比描述上。

除此之外,Bumppo最大的優點是對生命的重視,是對人類精神的深刻體認;他與Chingachgook的友誼,代表的是對兩個族群之間存在的差異(Chingachgook是美國原住民生活與文化的表徵),而關於兩人之間友誼的描述,在這一系列小說中隨處可見,也是文學中最偉大的友誼之一,而其存在的原因,正是來自於雙方之間相對的差異性。


第三章
詹姆斯費尼莫庫珀(James Fenimore Cooper)

庫珀 (1789-1851)的作品包含小說跟社會評論文章,他以小說聞名於世,但其批判自己國家民主缺陷的著作也是值得注意的作品;他是第一個批評美國時政的重要作家,但不可能是最後一個,而他的小說是更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最後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於1826年完成,是庫珀《皮襪子故事集》(Leatherstocking)五部曲中的第二部,內容是關於Bumppo從年輕到老的故事;其他系列中的著作還包括:《拓荒者》(The Pioneers, 1823)、大草原》(The Prairie, 1827)、《探路人》(The Pathfinder, 1840)、《殺鹿者》(The Deerslayer, 1841)等。

Natty Bumppo這位故事主人翁的誕生,可能是美國文學歷史的頭五十年中、最重要的事件。
就如華特史考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和另一位浪漫派作家以歷史性或傳奇性的角色創作一樣,庫珀在關於Bumppo的故事中,敘述主人翁Bumppo的傳奇經歷,他是一個居住在森林中的人,敘述的手法看似在某種程度上、是將故事與美國人經驗的深層意涵相結合。

《皮襪子故事集》只有《拓荒者》談論的是血腥衝突,但在打鬥的情節中總是會有一段描寫大自然沈靜之美的內容;也許庫珀在繪畫上的興趣、正是植基於他本身超強的繪畫創造力上,而他也有效地運用在衝突和暴力、以及美麗森林場景的對比描述上。

除此之外,Bumppo最大的優點是對生命的重視,是對人類精神的深刻體認;他與Chingachgook的友誼,代表的是對兩個族群之間存在的差異(Chingachgook是美國原住民生活與文化的表徵),而關於兩人之間友誼的描述,在這一系列小說中隨處可見,也是文學中最偉大的友誼之一,而其存在的原因,正是來自於雙方之間相對的差異性。


第四章
佛瑞諾(Philip Freneau)

佛瑞諾(Philip Freneau)(1752-1832)如果人們普遍支持自然結構,並仍秉持英勇大膽及男子氣概的自由觀點,那麼真的很難想像北美未來一、二世紀可能出現偉大崇高及重要關鍵的作家。農業是一個國家之所以偉大崇高的基礎,也是最可能發展到頂尖顛峰或完美無缺之境界;而其伴隨而來的商業貿易,不但適合有益於人類,且讓人類不再將戰爭放在心上。因為此龐大富饒的美洲大陸與所有國家自由交流,以致於此大陸在經過幾世紀的敵對與猜忌後,與全世界再度成為夥伴朋友,且不再視彼此為野蠻人及兇殘怪物。

源自《佛瑞諾的散文》(The Prose Of Philip Freneau),由馬依思(Philip M. Marsh)擷選及編輯。(The Scarecrow Press, New Brunswick, N.J. 1955)

佛瑞諾(Philip Freneau)是一位熱誠忠心的愛國者,也是大家推崇的「美國改革詩人」。當他在大學時就已經決定要成為一位詩人。基於他在獨立戰爭中獲得的水兵經驗,他轉而為報紙及小冊子寫作。然而佛瑞諾(Philip Freneau)的詩作比他的散文更令大家印象深刻,以下是他的兩首再版詩。

第一首為《野金銀花》(The Wild Honey Suckle),雖然它不是一般詩人會閱讀的詩,然而它的確應在英國及美國詩作中獲得一席之地。大多數美麗的詩句之所以感人肺腑就在於它們的音調以及透過節奏變化所創造出來的效果。

第二首詩《印第安墳地》(The Indian Burying Ground)的想法是來自一些印地安部落埋葬死人的方式,他們以就座而非躺臥的姿勢埋葬。這首詩也是以規律的節奏與節拍以及擬人化的抽像理念為特徵。


第五章
威廉‧卡倫‧布萊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

威廉‧卡倫‧布萊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1794-1878)我認為所有作詩的題材都存在我們的國家裡,只要把握這些激勵及機會即能成功運用這些資源。美麗與宏偉、崇高智慧與道德真理、狂風暴雨般的激情與溫柔似水的柔情、因果關係與人生轉變以及人性光明面,都是昔日故事及異國風俗知識的基本元素,也就是說美國並非僅將隔海的歐洲大陸當作他們創作的唯一來源。如果所有作詩天才都在物資豐饒的美國裡不事生產,那麼我們的詩最終仍無法與歐洲匹敵吧!

源自《詩與我們的年代及國家之間的關係》(On Poetry in its Relation to Our Age and Country),引用自Albert D. Van Nostrand及查爾斯‧沃茨(Charles H. Watts)的編輯。有意識的聲音:17世紀至現代的美國名詩選集(The Liberal Arts Press: New York, 1955)

布萊恩特(Bryant)(1794年至1878年)是第一位享有很高聲譽的抒情詩人。他能讓他莊嚴肅穆的詩轉變為可詠唱的詩歌,像是《死亡觀》(Thanatopsis)的溫柔旋律、《水禽頌》(To a Waterfowl)其激動人心的旋律以及《馬裡恩的人類之歌》(Song of Marion's Men)其一慣優雅卻從未令人感到膩煩的旋律。


第六章
埃德加‧愛倫坡 (Edgar Allan Poe)

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94)的才華顯現於詩中。他的詩旋律如布萊恩的詩一樣優美,不過戲劇震撼力更甚於後者。《以色拉非》(Israfel)是愛倫坡為自己所做的代言詩歌,而《安娜貝爾‧李》(Annabel Lee)則是哀悼一位美麗女孩之死,是愛倫坡作品中不斷出現的主題。

這兩首詩最著名的特色之一就是它們的旋律。這兩首詩都可以拿來傳唱,但並非是以流行樂或音樂會歌曲方式,是以一種文字音樂方式傳唱。當你大聲閱讀這些詩行,你或許將可以瞭解為何愛倫坡被公認為技巧極佳的詩人。《以色拉非》的節奏很快,詩行閱讀移動快速。節奏強烈且相當多變。母音比一般創作還要高昂,有助於使閱讀聲音聽起來像豎琴等樂器。

愛倫坡的作品通常與美國無關。不像他同時代的一些作家,愛倫坡的主題不是全世界就是異國。他對時事與日常生活事件幾乎沒有興趣,他的詩作曖昧晦澀且邏輯上難以讓一般讀者瞭解。多數而言,愛倫坡的詩並不是能啟發人的作品,一般人並不期盼他的詩有清楚的脈絡。他繼續強調疏離、消逝、沈默、遺忘以及虛無的所有想法。也就是他的詩與其他詩人作品中的那種近似虛無的想法,讓他感到興奮異常。


第七章
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霍桑是個充滿了創造力的人,有著極度深思的靈魂,也不斷思考人類的矛盾與衝突,他是《心臟內部》的剖析者,意識到人類的孤獨,足以掩蓋所有快樂的黑暗,以及人類必須深自檢視靈魂身處的必要性。

在他的小說與短篇故事中,霍桑多以道德家的角度出發,對於人類在知道自己作錯事情時、在心靈與思想上的變化,有很大的興趣;他將檢驗重點放在人類道德與心理的操控上,檢驗人類的虛榮、憎恨、自私、野心以及驕傲,他對人類這些特質、以及因應錯誤之後的反應,相當好奇。

在《海德格醫生的實驗》(Dr. Heidegger's Experiment)中,霍桑詮釋了個人作品的幾個面向:對於人類本質不再充滿希望的看法、使用象徵符號的寫作方法、對於超自然現象的興趣;另外,這個故事也論述了十九世紀一個新的議題,也是霍桑相當感興趣的:科學實驗,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對於人類正確與錯誤的行為、所進行的刺激與反應研究。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