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簡介(USA Education in Brief)

學校改革所面對的挑戰
Challenge of School Reform 

 

 

Students listen to a lecture at Merritt College in Oakland, California. 加州奧克蘭市梅麗學院的課堂講演。 

美國人總愛辯論他們教育制度的品質和方向,但近年的焦點則是如何最能衡量並增加學術成就。與其他國家學生的比較,也激化對於教育方法和結果的辯論,特別是當資料顯示,美國學校在科學及數學科目是處於落後的。

漸進性改革
早期的改革者試圖建立一貫的學術標準和師資訓練、或以效率為名來進行學校整併。換句話說,就是把教育轉變成一種職業。

這些努力導致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的進步運動,當時約翰.杜威之類的教育家,呼籲對學校的教授內容和運作方式進行根本的改革。杜威和他的支持者敦促給教師在課堂上更大的自主性、還強調從做中學習,而非死記、並挑戰學生去做獨立的思考。

但杜威以「孩童為中心」的方法,幾乎立即遭受挑戰,對手比較喜歡用新社會科學的方法來增加效率,並將學生按照升大學或體力勞動,分成不同的發展管道。進步教育也被廣泛地誤解,因為它對孩童需求的強調,被詮釋為缺乏學術標準。

國家面臨威脅
對於新的或進步教學模式的批評, 於1950年代重新浮現,對於何者為教授小孩語言技能之最有效方法的辯論,觸發了「為何強尼不會讀」之類的故事。(20年後,類似的辯論,不可避免地又產生「為何強尼不會寫」之類的故事。)

蘇聯於1957年發射Sputnik衛星,觸發了類似的憂慮,並導致科學和數學在冷戰時期及美俄太空競賽期間受到重視。

1983年,一份名為〈國家面臨威脅〉的非常有影響力報告,斷言學術標準的下降會威脅到美國在益發競爭之世界中的地位,並呼籲對教育投入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精力。

對於該篇報告的回應,是將每天上學時間和學年拉長,並把重點更放在核心學術科目上。然報告的結論卻引起激烈的辯論。「所稱的大幅下降不是真的,」史學家卡爾.凱塞在《學校》一書中反駁說:「我們現在受教育的人口比例,要比1950年代高上許多,卻也是事實。」

特許學校和競爭
許多新近的學校改革試圖為公立學校引進更大的競爭。例如,特許學校是獨立經營的傳統公立學校,必須符合傳統公立學校的學術標準和法律要求,卻沒有傳統公立學校的官僚及管理限制。美國現有約2,000所特許學校。

對學術水準及國際競爭力的關心,產生了另一項回應,即建立企業和學校間的結盟。某些例子是,學區試圖模仿企業型態的效率和組織,方法是建立可衡量的標準及目標,並要行政人員和老師為結果負責。

在推動責任制的過程中,許多州通過法律允許關掉表現不好或失敗的公立學校。碰到這種仍屬罕見的狀況時,學校能選擇用新的人員和教師來改組,或轉型為特許學校。位於失敗學校學區的家庭,經常有將孩子轉到表現較好之學校的機會。

Working on a high school physics experiment in Hidalgo, Texas. 德州希達哥一所高中的物理實驗。 

教育券已經被證明是個非常引人爭議的創新措施。教育券措施允許父母將小孩帶離失敗或不合標準的公立學校,還可獲得公款補助轉到私立學校所需的全部或部分學費,金額通常要看社區內每位學生的花費而定。其背後的想法是,如果學校要為學生競爭,就會進行改進。不過,對於使用納稅人錢來資助私立或宗教學校的爭論,一直都很強烈,只有少數社區完整的在施行教育券措施。

私有化
據估計,私有的營利公司,現經營著全國百分之10的公立特許學校,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92年創立的艾迪生學校,它在19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經營特許學校,並與現有的公立學校一起提供(教學課程學院)academic academy及其他服務。

傳統的公立學校專業人士組織,如國家教育協會,就反對私有化,力辯說私人公司的獲利要求和學生的需求間,有一本質上的衝突。艾迪生之類的公司,反駁說競爭有助於公立和私有化學校的改進,因此讓身為「顧客」的學生獲益,就像在任何其他市場一樣。

雙方皆引用外面的研究,來支持自己的論點。公立學校提倡者引用1990年代的報告,裡面指出艾迪生學生並沒有實質的優勢,且艾迪生學校只公布有利的結果。另一方面,一份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於2000年的研究斷言:「艾迪生學校的學生成就,相等或超過對等之公立學校學生。」

中學的重新規劃
另一項由比爾.蓋茲伉儷基金會主導的改革運動,採取一種非常不同的途徑來推動教育改革,其實就是對中學本身做一根本的重新思考。「我們的中學是50年前的規劃設計,滿足的是另一個年齡層,」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茲說。

在過去5年中,基金會資助了表現良好的模範學校,這些學校「讓所有學生接觸到嚴格的課程。他們提供與學生生活及願望相關的課程,且增強學生和成年人間的關係。」

蓋茲推動的重新設計也強調,比較小通常比較好。「當其他條件均等時」,一份基金會的報告表示:「小型中學的學生,在考試分數上會比較高,且可以通過更多的課程,並比大型學校學生有著更高的上大學比率。更且,這些結果對於低收入學生和有色人種學生,看似最有效果。」

不放棄任何小孩
自從1965年的中小學教育法案後,聯邦政府在教育角色的最大變革是,布希政府2001年推出的不放棄任何小孩法(NCLB)。該法要求各州為不同年級設定不同的教育標準,並採取步驟來改進那些達不到標準的學生。

該法規定各州為3至8年級學童在閱讀及數學科目上設定瞭解的目標,並用標準化考試予以評量。這類及其他評量學校表現的責任措施,接著被收錄到全州的年度報告卡中。

雖然州及地方學校在提升表現水準上有相當的彈性,但法律允許最終移除失敗學校的學生和資金。小孩在失敗學校就讀的父母,可以將小孩轉到其他公立學校或特許學校。他們也可利用輔導和其他特殊的服務。

NCLB已經產生不同的回應,有強烈的支持,也有懷疑或直接的反對,這是根據美國教育委員會於2004年的一份報告。

支持者相信,主管全國性標準、考試及責任歸屬的機構,對於建立及維持在強力競爭之全球經濟中成功經營的高品質學校,是必要的。

其他團體,諸如美國教師聯盟和國家教育協會,都強烈關心學生在背景、收入及英語能力有很大的不同時,該法如何去分辨有成效和無成效的學校。父母指向犧牲藝術課程或其他充實活動來「教導考試」、還想辦法避免被稱為失敗學校的一群學校。

2005年全國家優良教師傑森.克拉瑪斯表示:「不放棄任何小孩法案的最大力量在於,將對美國每個孩子的高度期望予以制度化。」

從一個比較長遠的觀點來看,如何平衡美國教育中融入及卓越這兩種要求,一直都是爭論不休,NCLB只不過是其中的最新一章。

 

 

<<< 返回目錄

美國國務院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