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流行音樂

American Popular Music

 

第一章︰傳統的流派︰流行音樂的根源
Streams of Tradition: Sources of Popular Music

 

「波卡舞曲之王」法蘭克•楊柯維區(Frank Yankovic)。

今天被認定的美國流行音樂各個面向,都源自進口的傳統。這些傳統來源可以分成三種廣泛的「流派」:歐洲美國(歐美)音樂,非洲美國(非美)音樂及拉丁美洲(拉美)音樂。它們都是由多種音樂風格所組成,且深深影響到其他種風格。

歐洲-美國流派

直到19世紀中葉,美國流行音樂幾乎在性格上是全然的歐洲風格。英國人在文化和語言上的支配,意味著他們的音樂很早就建立起一種由其他風格所環繞的「主流」。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的職業流行歌曲作曲家非常倚重敘事歌(ballad)。敘事歌最初是一種口述傳統,經由稱為大幅印面(broadside)的大張紙張流傳。一些大幅印面敘事歌取自民俗傳統,許多則起源於都市,內容涉及時事。多數情況下,它們只有文字,但會註明搭配的傳統旋律。敘事歌販子沿街哼唱叫賣大幅印面敘事歌。大幅印面敘事歌作曲家經常增加悅耳易記的合唱(chorus),那是一種重複的旋律,有著穿插在主段間的固定文字。


克萊茲梅爾樂團Golem。

 

看歡樂花園(pleasure garden)是1650至1850年間英國最重要的公共娛樂來源。它是大型的都會公園,有著樹木夾道的步道,為不斷擴張的都市觀眾提供一種田園詩般的鄉村體驗。歡樂花園成為職業作曲家散播印刷歌曲的主要場所之一。1760年代,第一座美國歡樂花園在紐約的查理斯頓(Charleston)開幕,後來也陸續在其他城市出現。

英國敘事歌劇傳統也在19世紀初期的美國受到歡迎。最著名的或許是約翰•蓋依(John Gay)的《乞丐歌劇》(The Beggar’s Opera,1728)。敘事歌歌劇裡的主要人物都是普通人,不是進口歌劇裡的國王和王后;那些歌曲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歌詞全部是英文而不是義大利文。

英國敘事歌傳統在美國繁衍下來。20世紀初,民間傳說研究者還能記錄下在美國流傳的許多不同版本英國老敘事歌。今天這些歌曲主要由民俗音樂愛好者保存,該傳統的核心繼續存活在當代的美國鄉村及西部音樂之中。被稱為「高又孤獨之音」的尖銳鼻音腔調,至今仍是南方白人身分的標記。

愛爾蘭、蘇格蘭和義大利歌曲也影響早期的美國流行音樂。湯馬斯•摩爾(Thomas Moore)的多冊《愛爾蘭歌曲》(Irish Melodies)合集在美國廣為流傳。《驪歌》(Auld Lang Syne)之類的蘇格蘭歌曲也相當受歡迎。到了19世紀的前幾十年,義大利歌劇在美國也受到歡迎,且歌劇的美聲唱法(bel canto)風格對流行歌曲的發展也產生重大的影響。

舞蹈音樂是歐洲對美國流行音樂的另一重大影響。一直到19世紀末,歐洲美國式舞蹈都仿自從英國和歐洲大陸引進的風格。鄉村舞蹈是受歡迎的。在美國,鄉村舞蹈發展出許多不同的變種,有城市的、鄉村的、精英的、下層社會的、黑人和白人的,現仍存於鄉村及西部排舞(line dance)和對舞(contradance:跳舞者排成兩排與舞伴面對面的土風舞)之中,這些舞蹈構成現代民俗音樂的一部分。

除了職業作曲家製作的歌曲和舞蹈外,移民也把廣而多樣的歐洲民間音樂帶到美國。流行音樂和舞蹈音樂的主流,很早就被歐洲其他地區移民所帶來的民間及流行樂風所圍繞。北美洲和加勒比海的早期法國移民後裔,仍保有他們自己的音樂傳統。數百萬名愛爾蘭和德國移民在19世紀來到美國。1880至1910年間,又有1700萬名移民進入美國。這些不斷的移民浪潮,成就了音樂生活的多樣性。源自歐洲的音樂風格,諸如肯瓊(Cajun)的小提琴演奏、猶太人的克萊茲梅爾(klezmer)音樂及波蘭的波卡舞曲(polka),各自為主流流行音樂做出貢獻,同時又在特定的民族族群裡保持穩固的基礎。

非洲美國流派

節奏藍調歌手惠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的唱片,估計已賣出5400萬張。

並非所有的移民都自願前來。100至200萬名的非洲人在17至19世紀間被強制帶到美國。這些奴隸來自西非和中非,那裡有著數百種不同的社會、語言和音樂傳統。

美國的非洲美國(非美)音樂起源與兩個緊密相連的過程有關。第一個是類併,即選擇性地將源自非洲和歐洲的傳統結合在一起。第二是創造出成為黑人音樂生活重心的機構,如家庭、教堂、自願性協會、學校等。

將「黑人音樂」(black music)說成一種同質體會造成誤導。非洲美洲文化在巴西、古巴、海地、牙買加和美國各有不同的形式,是由特定的非洲和歐洲傳統根源混合後,再加上當地的社會狀況所形成。在美國,從西非塞內甘比亞(Senegambia)地區來的人,似乎構成奴隸人口的大部分。五弦琴(banjo)是一項非美的發明,發展自塞內甘比亞常見的弦樂器;藍調的某些方面,是取自西非大草原的頌揚歌手(griot)傳統。


波•迪德利(Bo Diddley)協助將藍調過渡到早期的搖滾。

 

非洲音樂的某些特徵形成非美音樂的核心,延伸後更是整體美國流行音樂的核心。由主唱與合唱交替進行的提問與應答(call-and-response)形式,是非美音樂傳統的標記。在許多非洲音樂中,重複被認為是一種美學力量,許多形式是由規律循環的反覆短樂句構成。這些短樂句用不同方式組合起來,產生強力和高複雜性的音樂。在非美音樂中,這樣的重複模式經常被稱為反覆樂句(riff)。

許多非洲音樂的美學趣味是在於將多種重複的形式緊密連結在一起,形成濃厚的複節奏音樂織度(polyrhythmic:很多節奏同時一起出現)。這個技巧在某些像是放克音樂(funk music)的非美音樂風格裡非常顯著,特別是詹姆士•布朗(James Brown)的作品,及當代饒舌(rap)音樂唱片中的樂器伴奏。一種普通的西非節奏形式已在美洲產生很多變型,包括Hambone反覆樂句(一種切分的布吉(boogie)節奏,有時透過節奏性的拍打膝蓋和胸部產生),它在搖滾樂年代因為波•迪德利、強尼•奧狄斯(Johnny Otis)和巴弟•哈利等人的使用而流行起來。

相較於崇尚清楚音調的西方藝術音樂美學,非洲歌手和樂器演奏家卻有著一個寬廣的音色(timbre)調色板。嗡嗡音調的產生,是靠附在樂器上嘎嘎作響的設備,歌手經常使用的咆哮和哼唱效果,是一種在藍調、福音和爵士樂等非美音樂類型中可以聽到的技巧。在西非的敲打傳統中,主奏鼓手經常演奏樂團的最低音鼓。這種對低音的強調,可能開啟了密西西比黑人鼓笛樂團中低音鼓的顯著角色,及饒舌音樂中的「音爆低音」(sonic boom bass)美學。

非洲音樂的美學和技巧,對美國流行音樂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的歷史發展揭示黑人音樂家的創造性,及種族主義在音樂產業和美國社會的持續存在。20世紀初,非美的雷格泰姆音樂(ragtime)和藍調,對美國流行音樂主流的塑成,有著深遠的影響。1920年代的「爵士樂時代」和1930、40年代的「搖擺樂時代」(swing era),都包含對非美舞蹈音樂的重寫,為的是吸引白人中產階級聽眾。

雖然鄉村音樂通常被定位為「白人」音樂風格,最著名的歌星卻都是黑人,一些像是吉米•羅傑斯(Jimmy Rogers)、漢克•威廉斯(Hank Williams)和威利•尼爾森(Willie Nelson)等鄉村音樂家的風格,都強烈受到非美音樂的影響。我們可以引用更多的例子來說明黑人音樂對美國音樂「主流」的影響︰1950年代的搖滾樂,大部分是將節奏藍調(rhythm & blues,簡稱R&B)改寫,以應付一個以白人青少年為主的音樂市場;1960年代根植於黑人福音音樂(gospel)和節奏藍調的靈魂音樂(soul music),其影響幾乎可以在所有流行歌星的歌唱風格中聽到,從邦妮•雷特和惠妮•休斯頓到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和麥可•傑克遜(Michael Jackson);重金屬音樂的大師(virtuoso)吉他風格,得力於馬帝•華特斯(Muddy Waters)和咆哮之狼(Howling Wolf)的都市藍調甚多;以源自非洲音樂及口說傳統為基石的饒舌音樂,繼續為許多美國白人提供一「窺聽」黑人城市文化的替代性經驗。

我們可以這麼說,每過一年,美國流行音樂就更接近非洲音樂的核心審美價值和技巧。然這會使人誤解,因為事實上,非裔美人就是美國人,他們的祖先比許多美國白人的祖先更早來到美國。歐美和非美音樂風格、音樂家及觀眾間的複雜互動歷史,顯示出種族主義的荒繆。

拉丁美洲流派

在50年的音樂生涯中,打擊樂器演奏者提多•普安德幫忙推展曼波和其他拉丁爵士樂類型。

並如同在美國,拉丁美洲音樂家發展出範圍很廣的音樂風格,將歐洲的傳統與非洲音樂混合在一起。加勒比海、南美洲和墨西哥傳統,早就在影響美國的流行音樂。

第一個有主要國際影響力的拉丁美洲音樂風格是古巴的哈巴奈拉音樂。哈巴奈拉音樂的典型節奏(3-3-2的8拍節奏)影響到19個世紀末的雷格泰姆音樂,且是偉大的紐奧良鋼琴家費迪南「傑利•羅」摩頓(Ferdinand “Jelly Roll” Morton)所稱的美國爵士樂中的拉丁風味。

下一波對美國音樂產生影響的拉丁美洲音樂來自阿根廷。探戈音樂受到哈巴柰拉、義大利和西班牙歌曲,還有牛仔(gauchos)歌曲的影響。探戈音樂的美國舞廳版本,特色是跳舞男女的緊密接觸及不間斷的節奏,舞蹈明星愛琳和維農•凱索夫婦(Irene and Vernon Castle)於1914年左右將它大為推廣。


桑塔納成功將搖滾樂、藍調、爵士樂和騷沙要素,融合在他獨特的聲音之中。

隨後的拉丁美洲音樂影響是倫巴音樂。在美國流行的倫巴舞廳風格,源自1920年代稱為頌樂(son)的古巴「鄉村音樂」,它在傳到哈瓦那後,由專業舞蹈伴奏樂隊演奏。這些音樂家借用倫巴的節奏,產生一種更令人激動的風格,那是一種深深根源於非洲傳統的都市街頭擊鼓風格。

許倫巴音樂的「改良」形式,被唐•阿茲皮亞楚(Don Azpiazu)和他的哈瓦那賭場管弦樂隊(Havana Casino Orchestra)引介給世人。阿茲皮亞楚1929年錄製的《花生販》(El Manicero)是首國際熱門歌曲。在該曲發行後的幾個月內,許多美國舞會管弦樂隊就各自將它錄製成不同的版本。倫巴於1930年代在美國達到流行高峰,其後是一系列源自古巴的舞廳舞蹈風尚,包括1940年代的曼波舞(mambo)及1950年代的恰恰舞(cha-cha-cha)。

美國源於古巴的音樂變體,從1940年代馬奇多(Machito)和迪里•吉雷斯比(Dizzy Gillespie)所推動的現代爵士樂與倫巴的激昂混合,到以遊客為導向、《我愛露西》(I love Lucy)電視影集中由德西•阿內茲(Desi Arnaz)管弦樂團表演的音樂風格。1960年代出現騷沙音樂(salsa),那是一種源於倫巴的音樂風格,由紐約市的古巴和波多黎各裔移民將它推展開來。騷沙音樂明星包括偉大的歌手西莉亞•克魯茲(Celia Crutz)和樂團領導提多•普安德(Tito Puente)。1980年代,邁阿密之音樂團(Miami Sound Machine)創造一種商業上成功的騷沙與狄斯可音樂混合,「世界音樂節奏」(world beat)音樂家,如保羅•賽門(Paul Simon)和大衛•伯恩(David Byrne),開始以傳統的非洲古巴節奏做試驗。

巴西森巴舞(samba)是另一種強烈受到非洲音樂影響的舞蹈風格。在美國有最大影響力的森巴舞變體是卡里歐卡(carioca),那是種在里約熱內盧發展的流暢風格,1940年代在一系列熱門音樂電影裡演出的卡門•米蘭達(Carmen Miranda)更為它的發展提供了的助力。一種風格冷調精巧,稱為巴莎諾瓦(boosa nova)的巴西音樂,在1960年代初期的美國受到歡迎,最終大量產出像《伊帕內馬來的女孩》(The Girl from Ipanema,1964)之類的暢銷歌曲。

墨西哥音樂一直和里約格蘭(Rio Grande)北方的音樂風格有著共生關係。19世紀末,墨西哥音樂家造訪芝加哥的世界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稍後並在全美巡迴表演。今天2個最著名源自墨西哥的音樂風格是手風琴樂隊(conjunto acordeon)音樂,表演地在北墨西哥和德州;另一是婚禮(mariachi)音樂,那是由吉他、小提琴和喇叭組成的室內樂表演。美國鄉村流行音樂至少從1930年代起就已經受到墨西哥音樂風格的影響。在加州的墨西哥移民也在搖滾樂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種持續的影響表現在:李奇•瓦倫(Ritchie Valen)1959年的暢銷曲《La Bamba》,該曲源自維拉克路茲(Veracruz)一地的民間曲調;吉他手卡洛斯•桑塔納(Carlos Santana)在1960年代末期發展出騷沙音樂與吉他為主之搖滾樂的混合;琳達•朗斯黛(Linda Ronstadt)錄製的傳統墨西哥歌曲;以及搖滾風強烈的洛杉磯灰狼(Los Lobos)樂團。

 

<<<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