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流行音樂

American Popular Music

 

第二章︰流行音樂︰19世紀與20世紀初早期流行音樂
Popular Music: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黑臉走唱秀的特色是扮成黑臉的白種人,或是自己來演的非裔美人。他們經常用一種不奉承的方式描繪黑人。

流行音樂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既形成又反映了美國的文化。這個時期出現黑臉走唱秀,是美國第一個特有的流行文化形式,現代音樂產業也在此時興起,觀眾人數迅速擴大,特別是因為新科技讓全國性的音樂傳播變得可能。一些此時興起的歌曲和舞蹈將深深影響整個20世紀的美國流行音樂。

黑臉走唱秀

黑臉走唱秀(minstrel show)在歐洲觀眾的眼中,是第一種道地美國風味的音樂及劇場娛樂形式,特色是以白人為主的表演者,他們將皮膚扮黑,以詼諧的方式模仿非裔美人的音樂、舞蹈、服裝及方言。今天,人們卻帶著困窘或憤怒來看待這種表演。但是有理由相信一般人將它詮釋為一種種族主義的表現方式,會過於簡化它所代表的多種意義。無論如何,如果沒有一點關於黑臉走唱秀的知識,將很難理解美國的流行音樂。

黑臉走唱秀興起於種族間互動頻繁的工人階級社區。早期的黑臉走唱秀表演者率先表達出一種獨特的美國流行文化。工人階級的白種青年,透過對非裔美人文化形式的認同,來表達他們的邊緣化感覺。這不意味著黑臉走唱秀就不是白人種族主義的投射,但它的意義既不固定也不含糊。

湯馬斯•達特茅斯•萊斯(Thomas Dartmouth Rice,1808-60),是個出生於紐約市第七區貧窮家庭的白人演員,他用美國的第一首國際暢銷曲〈黑人〉(Jim Crow,1829),展現出黑臉走唱秀的潛在受歡迎程度。萊斯扮黑臉唱這首歌,還邊模仿一種稱為蛋糕舞(cakewalk)、模仿自歐洲方塊舞的非洲版舞步。

在萊斯於1832年將〈黑人〉帶到紐約後不久,從劇院到沙龍就開始湧現黑臉走唱秀表演,沙龍裡的觀眾經常是種族混合。黑人及種族混雜的表演者出現在表演黑臉走唱秀的當地「酒吧」(dive)中。早期黑臉走唱秀的音樂和語言傳統,就像它的觀眾和表演者一樣,都是混合的。最可能啟發〈黑人〉的並不是非美歌曲,而是一個原為愛爾蘭民俗曲調、後來卻變成英國舞台歌曲的音樂。

「老爹」萊斯的〈黑人〉角色,在說唱時用的是一種源於白人鄉村角色的方言,如肯塔基步槍手戴維•克洛克特(Kentucky rifleman Davy Crockett)所說的,部分則是根據萊斯年輕時在第七區所聽到的黑人和克利奧爾(Creole)方言。

來,你們這些男孩女孩聽著
我剛從塔克何那裡來
我要唱一首短歌,我的名字
是吉姆•克羅
轉一轉向後轉
就是這麼做
每次我轉一轉,我就跳
吉姆•克羅

 

吉姆•克羅(Jim Crow)這個黑人角色,用這種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是而介於中間的混合方言,來嘲諷自命不凡的政客及社會精英,其中的諷刺性內涵,讓被萊斯鎖定的上層社會感到受威脅。

1840至1880年代,黑臉走唱秀成為美國流行文化的一種主要類型。當這個類型變成更有正式組織的黑臉走唱秀時,許多它原本的顛覆性便跟著消失。19世紀黑臉走唱秀所表現的主題,有許多是我們這個調查報告所關心的。1830年代興起的黑臉走唱秀,是一種以白種都市青年文化為主的表現方式,他們借用黑人風格來表達自己的獨立。當黑臉走唱秀於美國內戰前後數十年間成為一種大眾現象時,它的形式變得固定,所描繪的黑人角色也變得更為僵化和定型。一種新音樂類型在一個邊緣化社區興起後,進入大眾流行文化的主流,過程中卻失去它原先的反叛能量,這種基本模式,將在本書中屢見不鮮。

舞蹈音樂和銅管樂隊

1861年7月時的紐約州志願兵33團的艾邁拉短號樂隊(Elmira Cornet Band)。

從一開始,美國流行音樂便與舞蹈有著密切的關係。一些最早發表的舞蹈音樂,是仿效英國的流行風格。直至20世紀初,美國白人族群的社交舞蹈,主要是由鄉村舞蹈傳統變化而來,像華爾滋舞、馬厝卡舞、蘇格蘭旋舞(schottische)和波卡舞,都是由成雙成對的男女在跳。都市精英份子採用鄉村舞蹈,表現出對鄉村主題的一種浪漫嚮往。


「進行曲之王」約翰•菲利普•蘇沙(中間)領導美國海軍陸戰隊樂隊。

 

上層階級的典型跳舞場所是舞會,依照事先選好的音樂進行安排,並由管弦樂隊按排定好的舞蹈順序進行伴奏,一位舞會主人負責監督並喊出動作。舞會舞蹈比較著重在統一與節制,而不在於即席創作或情感的表達。不過,隨著19世紀的推演,正式舞蹈轉變得比較強調男女對舞。到了世紀末,華爾滋舞已經成為優雅和浪漫的最終象徵。

在整個19世紀,都市「上層社會」舞蹈與鄉村「下層社會」舞蹈間有著一種連續的相互回饋。都市職業作曲家編寫供大眾使用的民俗舞蹈,某些大型紐約音樂公司出版的流行歌曲,被納入鄉村舞蹈傳統中。美國流行音樂的多樣性,更被一批批來自歐洲不同地區的移民強化了。起於1830年代、由黑臉走唱秀白人演員表演的蛋糕舞步,是非美舞蹈的開端,待其大眾影響力強化後,就變成美國20世紀前數十年流行舞蹈的主導力量。

從內戰到1910年代,銅管樂隊音樂會是美國生活最重要的音樂面向之一。雖然軍樂隊從美國建國後就存在,它們卻在內戰期間(1861-65)及之後迅速擴散。許多軍樂團在戰後持續昌盛,很多退役的音樂家在他們的住家社區組成樂隊。到了1889年,美國有超過1萬個銅管樂隊。

銅管樂隊運動從愛國主義與流行文化的相互作用吸取能量,也從日益增強的美國民族主義攫取能量。一個樂隊的曲目大多由愛國進行曲組成。銅管樂隊與國定假日有關連,它們的音樂對那些在軍隊服務過的人有特別的意義。很多樂隊也演奏當令的流行活頁樂譜暢銷曲。遊走在愛國音樂與流行音樂間,加強了銅管樂隊作為一種社區機構的角色。

從1890年代至一次世界大戰,最受歡迎的樂隊指揮是約翰•菲利普•蘇沙(John Philip Sousa,1854-1932)。蘇沙領導美國海軍陸戰隊樂隊,稍後則成立一支商業音樂會樂隊。1895至1918年間,該樂隊錄製了兩打暢銷留聲機音樂。蘇沙經常巡迴演出,他的樂隊一出現就帶來轟動,能出其右的只有總統的鳴笛駐足(whistle stop)火車之旅(名字取自總統和其他政治候選人用鐵路進行的競選活動,他們經常停靠一般火車除非示意停止否則會略過的whistle stop小站)。蘇沙是最早與出版商談判版權的音樂家之一,也是著作權改革的重要倡導者之一。

錫盤巷的誕生

紐約曼哈頓第28街(錫盤巷)沿街眾多活頁樂譜出版社之一。

到了19世紀末,美國的音樂出版業集中到紐約市。一些較有規模的出版商從古典音樂和上流社會客廳(genteel parlor)歌曲賺到錢,但約莫1885年起,卻受到小型公司的挑戰,這些對手專精於舞會、啤酒花園和劇院中表演的流行歌曲。

這些新出版公司中有許多是由東歐的猶太移民所成立,他們沿著曼哈頓第28街開設辦公室,形成大家所知的「錫盤巷」(Tin Pan Alley),名稱讓人想起許多鋼琴同時以不同音調和速度進行演奏所發出的鏗鏘聲響。1890年代,現代美國音樂產業興起,業者的目標是為不斷擴大的都會市場提供「暢銷曲」。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單一歌曲就能賣出100萬份的現象。

到了世紀之交,從音樂廳秀和黑臉走唱秀演變而來的流行劇場形式,即綜藝雜耍秀(vaudeville),成為推廣錫盤巷歌曲的最重要媒介。綜藝雜耍秀包含一系列的表演,像是歌手、雜技演員、諧劇演員、雜耍表演者、舞者和動物表演等。每座城市至少有一座綜藝雜耍秀劇院。


喬治•蓋希文的美國民謠歌劇《乞丐與蕩婦》(1935)的演出。該部美國經典作品將爵士樂和藍調元素融入歌劇形式。

 

錫盤巷歌曲主宰美國音樂產業將近70年之久。浪漫的客廳(parlor)歌曲仍受歡迎,如同愛爾蘭和華爾滋歌曲一般。從黑臉走唱秀歌曲傳統演變而來的農場歌曲也受到歡迎。農場歌曲最著名和最成功的作曲家之一是詹姆士•布蘭德(James A. Bland,1854-1911),他是第一位在商業市場上成功的黑人作曲家。布蘭德寫了約700首歌,並在歐洲受到歡迎。從風格上來看,布蘭德的歌類似同時期的白人作曲家。雖然布蘭德被後來的觀察家批評為迎合白人對黑人的錯誤認知,卻也因被認為推動「純正」的非美音樂而受到他人的推崇,但實際狀況卻更為複雜。出生於富有中產階級家庭的布蘭德,決定取得與他同期白人一般的經濟成功。像其他力圖進入大眾市場的黑人音樂家一樣,他必須在主流流行音樂裡業已建立好的黑人形象中創作。

雷格泰姆狂熱:1896-1918

雷格泰姆音樂的主要作曲家史考特•喬普林(Scot Joplin)。

這一時期出現非美音樂影響力的強化,最能代表此一趨勢的就是雷格泰姆音樂。雷格泰姆音樂崛起於1880年代,跨世紀後的頭10年達到最高峰。在某些方面,雷格泰姆音樂狂熱是黑臉走唱秀的延續,然其風格也代表與非美音樂技巧及價值有了更親密的接觸,原因是有更多的黑人作曲家和表演者加入音樂產業。

雷格泰姆音樂這個名稱來自非美術語to rag,意思是透過旋律重音轉移到弱拍上(一種稱為切分(syncopation)的技巧)將音樂活化。這種技巧有加強節拍的效果,並創造節奏性動力。這種雷格泰姆音樂的基本形式,是來自黑奴音樂家從非洲原型開發出來的一種叫做五弦琴的弦樂器。雷格泰姆音樂也受了拉丁美洲節奏的影響,如古巴哈巴奈拉和進行曲音樂。從1890年代末到一次大戰結束,它的受歡迎程度達到顛峰,所有想像得到的樂團都在演奏雷格泰姆音樂︰舞蹈伴奏樂隊、銅管樂隊、鄉村弦樂隊、交響樂團、五弦琴和曼陀林樂團,在古典的雷格泰姆音樂中,還有以鋼琴獨奏的演奏形式。


二次大戰期間,歐文•柏林慰勞陸軍婦女大隊的成員。

 

在世紀之交,雷格泰姆歌曲的市場逐漸增長,顯示白人持續對黑臉走唱秀以後的非美音樂有著強烈的愛好。錫盤巷作曲家只是增加切分節奏和替代的黑人方言,為平淡的流行曲調增添幾許趣味。他們想創造足以刺激觀眾興趣的新奇歌曲,但又不至於前衛到讓聽者花很多功夫才能瞭解。正如黑臉走唱秀所表演的歌曲都是歐洲風格,大多數流行的雷格泰姆歌曲是進行曲風格,中間穿插了「不規律」節奏以增加效果。

一些年輕的美國白人把他們自己與雷格泰姆連結在一起,來反抗他們父母及當權人士的文化保守主義,在1920年代的爵士樂時期和1950年代的搖滾時期,此一模式變得更為明顯。雷格泰姆是展現美國音樂史中錯綜複雜橫流的有趣例子︰這種風格源於有才華的黑人音樂家對歐洲音樂形式的掌控,它穿越種族、階級、地區和世代的藩籬,並被各個族群做不同的使用。

 

<<<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