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流行音樂
American Popular Music
第九章︰音樂︰產業面
Music: The Business
要了解美國流行音樂的歷史,我們需要對音樂產業的運作有所認識。流行音樂的生產,牽涉到眾多扮演不同角色之個體的通力合作。
音樂產業塑造了流行音樂的製作及傳播給消費者的方法。從19世紀到1920年代,活頁樂譜是向大眾傳播流行歌曲的主要方法。這個過程通常牽涉到一個由人和機構組成的複雜網路︰作曲家和作詞者;購買歌曲版權的出版公司;到唱片行宣傳歌曲並說服大明星將歌曲納入他們表演的歌曲廣告播音員(plugger);明星本身,他們經常在劇院間巡迴表演,而劇院又被其他組織所控制;一直到去買活頁樂譜並在家表演的消費者。
收音機、錄音和電影興起後,成為推廣音樂的主要方法,更為音樂製作過程增加許多層複雜性。今天,數百人會介入到你所聽音樂的製作過程。在主流流行音樂中,作曲家和作詞者仍然重要;他們所寫的歌,在編曲家重新安排後,補強了表演者的強度,編曲家還要決定使用哪些伴奏樂器,歌曲要用什麼音調,要重複多少次,及其他諸多細節。一家唱片公司的藝人及曲目(A&R)人員負責尋找人才,經常得造訪夜總會和排練現場,聽聽新樂團的表演。一張唱片的製作人要扮演好幾個角色︰先是說服唱片公司董事會支持某項特定的計畫,還要型塑新人的發展,經常得直接在錄音過程裡進行干涉。工程師在錄音室工作,得做出數百個重要決定,那是關於人聲與樂器間的平衡、回音及殘響(reverb)效果的使用、及其他構成一張唱片整體「聲音」的因素。宣傳部門計畫廣告活動,公關部門處理與媒體的互動。
搖滾樂在1950年代的出現,說明這種操作模式在適應科技和大眾口味上的改變,還有一個越來越有影響力的青年文化。美國經濟在二戰後的整體活力,協助將娛樂業的利潤推上新的水平。電唱機和收音機的銷售在戰後顯著地成長。美國每年的唱片銷售總額,從1951年的1.91億美元,提升到1959年的5.14億美元。伴隨著銷售量的增加,主流大眾口味也逐漸多樣化,獨立唱片公司也再次興起,這類公司在20年前的大蕭條時期被徹底消滅。這類較小型的公司,是由紐約和洛杉磯的企業家成立,地點位於芝加哥、辛辛那提、納許維爾、孟菲斯和紐奧良等次級音樂中心。它們大多專精於節奏藍調及鄉村和西部音樂,這類音樂已開始吸引全國性的聽眾。看在RCA
Victor、Capitol、Mercury、哥倫比亞、MGM和Deca等「主要唱片公司」(major)的主管眼中,這個發展可是既有趣又令人警覺,因為他們的公司仍專注於抒情歌手表演的錫盤巷音樂。部分的主要唱片公司,如Decca,已從節奏藍調和鄉村音樂的銷售賺到數百萬美元,它們也想辦法生產一些搖滾樂暢銷曲。其他大型唱片公司還要花個幾年的功夫,才對搖滾樂的出現做出回應。以RCA
Victor為例,該公司於1956年,以凱•斯塔爾(Kay Star)的〈搖滾華爾滋〉(Rock and Roll
Waltz)一曲,拿下排行榜第一名。歌曲描述一名青少年看著父母努力隨著新音樂起舞,伴奏的音樂比較像是舞廳裡的華爾滋,而不是搖滾樂。但RCA也簽下鄉村搖滾歌手艾維斯•普萊斯利,著手把他從好萊塢的帥哥偶像,變成搖滾樂第一個真正的超級明星。
《告示牌》(Billboard)和《錢櫃》(Cashbox)等音樂期刊在1950年代所做的銷售排行榜,記錄了大眾口味的變化、獨立唱片公司(indie)將之前邊緣的音樂類型帶到流行音樂的主流位置、及新青少年市場的出現。排行榜也顯示音樂風格間的複雜競爭模式。舉例來說,看看1955年7月9日的告示牌排行榜,比爾•黑利和慧星樂團(the
Comets),以〈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一曲,成為第一首搖滾樂暢銷曲,並拿到唱片行銷售排行榜的第一名位置。這個事件被搖滾樂史學家稱為革命性事件,代表美國流行文化新時代的開端。不過,兩張截然不同、令人想起流行音樂較早形式的唱片錄音,分別在7月9日拿下自動點唱機和廣播播放排行榜的第一名位置,它們是裴瑞茲•普拉度與他的管弦樂團(Perez
Prado and His Orchestra)表演的拉丁美洲舞廳暢銷曲〈粉紅櫻桃與白蘋果花〉(Cherry Pink and Apple
Blossom White),及前大樂團抒情歌手法蘭克•辛納屈演唱、尼爾遜•瑞多與他的管弦樂團(Nelson Riddle and His
Orchestra)伴奏的〈學習藍調〉(Learning the
Blues)。這種風格上的對比,會讓人認定是小型與大型唱片公司間的大鬥法,但要注意的是,這些唱片都是主要唱片公司(分別是Decca、RCA
Victor和Capitol)發行的。
二個月後將〈晝夜搖滾〉趕出第一名位置的唱片是《德州黃玫瑰》(The Yellow Rose of
Texas:19世紀黑臉走唱秀歌曲),歌手米奇•米勒(Mitch
Miller)以刻意的老式唱法唱出該曲。米勒是哥倫比亞唱片藝人及曲目部門的強力領導,在位時協助建立桃樂絲•戴(Doris
Day)、湯尼•班內特和法蘭基•倫恩(Frankie Laine)等抒情歌手的歌唱生涯。他也是搖滾樂的主要敵人,針對搖滾樂對調幅(AM)廣播的日益影響,他嘲笑說是「弄給8到14歲之人,那些沒鬍子的只佔全國人口的12%,購買力則為零」。不難理解米勒對廣播電台遭到前40名歌曲清單的掌控所產生的憤怒。這些由少數音樂家表演的播放清單是事先就決定好的,經常由唱片公司幹部賄賂廣播電台人員以尋求支持。1960年代末出現的自由形式調頻(FM)廣播,及在1980和1990年代興起的另類廣播電台,都讓電台DJ自由播放經過挑選且經常有挑戰性的音樂,這樣的發展可視為對播放清單的反抗。可是米勒拒絕承認青少年市場卻是非常短視的。一份1958年針對美國1900萬名青少年購買模式所做的調查顯示,青少年一年的花費達90億美元,並強烈影響他們父母的每一樣選擇,範圍從牙膏、罐頭食品到汽車和留聲機。當然,他們也購買了無數的唱片。
流行音樂的製作和宣傳
在音樂唱片上架販售和在廣播播送之前,代理商、影像製片人、繪圖藝術家、文字編輯、唱片行、舞台工人、卡車司機、T恤公司及音樂硬體生產公司(經常是由製作唱片的公司所擁有),都在現今的流行音樂製作與宣傳過程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一個已經擴展到許多商業與文化面向的產業,已經很難去劃分界線了。
另外,以上所述的許多角色,已經用複雜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像昆西•瓊斯
(QuincyJones)之類的音樂家,可以同時是表演者、作曲者、編曲者、製作人(也做許
多工程上的決定),也可以是唱片公司主管。此外數位錄音設備更寬廣的利用性,意味著表演者可以做自己的編曲者、製作人和工程師,史提夫•汪達和王子(Prince)
就是這種角色瓦解的好例子。
1940至1950年代著書立言的德國哲學家希歐多爾•阿多諾(Theodor Adorno),強而有力地批評資本主義和工業化對流行音樂的影響。他表示,音樂工業提倡一種幻覺,讓我們覺得自己是非常獨立的個體,有著個人的口味
—
「我是鄉村樂迷」,「你是重金屬樂迷」。事實上,阿多諾辯稱,音樂產業操縱個人口味的概念,好吸引我們去買它的產品。對電視和電影中描繪的富有超級明星產生感情認同,即「富人和名人生活方式」症候群,在阿多諾的看法,是對健康社區之人性化及道德社會關係的糟糕替代品。
在某些方面,阿多諾是正確的︰美國人或許不是他們想像的那麼的個人主義,且唱片公司會利用音樂風格上的極小差異,來哄騙我們去買最新的唱片,卻也是千真萬確的事情,相當於用小小的設計上的變化,來推出不同款式的汽車、mp3播放器或網球鞋。可以確信的是,用耳機來聆聽音樂的私人經驗,像在汽車裡搖下車窗的單獨駕駛經驗,是會把人與人隔了開來。
但是事情遠不止於此。問問看任何一個已經在音樂產業工作且為了預測下一個趨勢而得了潰瘍的人。與其他生產消費性產品的產業相比,音樂產業相當不可預期。今天,八張唱片中約只有一張賺錢。一張白金唱片,像是麥克•傑克遜的《戰慄》(Thriller)、瑪丹娜(Madonna)的《宛如處女》(Like
A Virgin)、超脫樂團(Nirvana)的《沒關係》(Nevermind)或德瑞博士的〈可悲的〉(The
Chronic),都必須用來貼補其他數百張不賺錢、由默默無聞音樂家或過氣明星錄製的唱片。唱片公司主管在設法用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來確保獲利時,也要緊張地盯著邊緣市場看,好發掘最新的趨勢並從中獲利。
有著許多資本和權力的大型唱片公司,與邊緣市場的小型獨立唱片公司間的關係,一直是美國流行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多數情況下,大型唱片公司扮演保守的角色,想辦法用為大量中產階級聽眾生產的可預期性(有人稱為溫和的)音樂來確保獲利。由創業家經營的小型獨立唱片公司,經常必須更大膽,找尋新的人才,創造專業化的利基,並把新的音樂風格供應到音樂主流裡。以這些小型唱片公司為主的音樂品牌,將藍調、鄉村音樂、節奏藍調、搖滾樂、放克音樂、靈魂音樂、雷鬼音樂、龐克搖滾、饒舌音樂、油漬搖滾、世界音樂節奏(world
beat)和其他另類風格,做了最早的普及。有時候,小型獨立唱片公司的品牌也會變得大而有力;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是大西洋唱片公司,它起先是1940年代末一個小的節奏藍調唱片品牌,後來發展成數百萬美元規模的公司。
今天,小型獨立唱片公司與大型唱片公司間的關係,已擴展到全球,五家公司(實際只有一家總部設在美國)現下控制全球至少75%的商業錄音合法交易。這些跨國公司每一家都買下了許多更小的品牌,將它們用來培訓人才,這讓人想起大聯盟和小聯盟棒球隊間的關係。
這種結盟不可能是故事的終結。隨著mp3及其他數位形式的崛起(第十章會討論),加上網際網路和個人數位化設備的傳播模式,音樂產業將持續演進。一個常數將會保持︰聽眾將繼續尋找並欣賞他們最喜愛的曲子。
<<< 返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