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根基
Roots of Innovation

 

什麼是創新?
What Is Innovation?
 

2009.11.06

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使用移動電話,包括馬里的這個男孩,他正給他的手機充電。

創新就是發明加推新,而且對經濟和政府管理都越來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擴大經濟不僅僅再是生產更多同樣的產品,而是生產更多具有更高價值的新產品。大衛•努德福什(David Nordfors)是斯坦福大學 VINNOVA-斯坦福創新新聞研究中心(VINNOVA-Stanford Research Center of Innovation Journalism at Stanford University)的共同創建人和執行主任。

作者:大衛·努德福什

創新是當今經濟發展的最重要驅動力,它需要依靠在經濟和思維自由的文化中具有的支持創業精神的社會氛圍。精明的決策者懂得,他們必須鼓勵這種“創新生態系統”。

發明帶來新事物,而創新還並不止於此:它推出新事物。創新是發明加推新。推出一樣新東西並不容易,凡是對如何改進自身的工作環境有良好設想的人都知道這一點;人們會表示希望進步,可卻又往往拒絕改變。

社區和機構通常還會比其中的成員更拒絕改變,即使一個機構裏的所有人都要求改變,這個機構的文化傳統也不一定允許這樣做。

實現創新是一種功夫和藝術;而理解創新過程是一種科學。創新不僅深深植根於科學與技術,而且也深深根植于心理與文化。

我們正在作出更好的創新,這些創新產品、服務和程式正在全球越來越多的地區的人們生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世界上的大片地區已經進入了創新經濟,其他地區正在快速跟進。

在傳統的生產經濟中,發展是由生產更多的相同產品來驅動。財富來自於比往年種植更多的小麥,建造更多的傳統式房屋,開設更多的傳統型工廠。在創新經濟中,發展意味著今年比去年有更多新的建樹。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清楚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看到這一點。

著眼于近期成功

人們對於移動電話的快速接受是創新規律以及它如何改變全球文化的一個實例。第一個手提移動電話於1973年4月問世,僅僅10年後,第一個移動電話網就在瑞典和芬蘭誕生。到了2008年底,據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的資料,手機電話已經有40億訂戶,相當於全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相比之下,文字書寫發明於數千年前,但直到數十年前,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才掌握了文字能力——手機電話的傳播速度比讀寫能力的發展快了100倍!

變化為何能如此之快?答案就是:著眼創新,而不是生產更多相同的東西。

如果不是移動電話業的競爭者們為讓自己的創新處於領先地位而不斷賽跑,移動電話恐怕就還是一件價格昂貴、笨重、費電,只有富人才用得起的新玩物,至今不會有多少擁有者。

為下一個重大創新而展開的競爭正在打破傳統的公司結構。成功的公司已不再把研究開發部門(R&D)與商務開發分割開來。公司迫於壓力而希望避免那些沒有商業保障的成本不菲的研究;對開發無法帶來盈利的技術進行大筆投資可能造成公司虧本垮臺。技術開發和商業發展必須同時兼顧,如今技術人員和營銷人員彼此合作。傳統的分析思維模式——各組專家閉門在各自領域內思考,然後將結果以報告形式送給其他小組——被“設計思維”模式所取代,即不同領域的專家聚在一起,通過融彙彼此的感覺、創造力和依據,滿足客戶需要並推動商業成功。

這種情況在資訊技術業越來越普遍。今天,電腦、移動電話和其他類似產品在市場上通常不超過一兩年便被取代,甚至那些壽命較長的傳統產品,如食品和紙業產品,也出現這種情況。據麥金西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研究人員稱,今天的產品壽命只有40年前的三分之一。 這種情形也同樣反映出從“增產型”經濟向“推新型”經濟的轉變。

從願景到現實

雖然在人們頭腦中創新與技術革新往往被聯繫在一起,但創新也體現在一些迥然不同的領域,例如:為發展中經濟的人們所提供的從事低成本創業的微型貸款、組織公司的新型方式以及新的學習方法,等等。

“創新”這個詞可以指一樣新奇東西——例如,一個新裝置,也可以指創造這件新奇東西的過程。這可能主要體現於商業——如SRI國際研發機構(SRI International)的柯帝士·卡爾森( Curtis Carlson) 和比爾·威爾莫特( Bill Wilmot)所描述的“在市場上創造並實現新的顧客價值的過程”;但是,它也可能完全或部分地受社會需求驅動。社會創新與商業創新往往相輔相成,微型貸款和非營利機構開發的開放源代碼免費軟體——如Linux 作業系統或Firefox互聯網流覽器——就是很好的例子。

許多人把創新與世界發達經濟體聯繫在一起,但如今低成本的創新日益增多,從而使創新經濟有可能發展到地球的幾乎每一個角落。在互聯網上建立創新服務只需很小的成本。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學生沒花多少錢就創立了Yahoo! 和 Google,而大筆投資是在這些公司已經成立和運作後才源源而來。在某些領域,如互聯網服務業,創新公司的起步相當容易,可以說,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足夠的資金來啟動這一類企業。

道格•恩格爾巴特(Doug Engelbart)手持他的電腦滑鼠樣品。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通訊方式的改進,全球市場的反應也變得更為靈敏。在傳統社會裏推動人們更新傳統工具和方法也變得更加容易。新穎價廉的水泵、有更好成本效益的改進傳統農業的新方法、在村裏組織醫護的新形式——這些都是很有前途而成本可以很低的重要創新領域。

以加利福尼亞的矽谷為例——它代表著當今最成功的創新生態系統。它的成功來源於許多技術和其他創新之間的互動交融。在那裏,道格·恩格爾巴特(Doug Engelbart)於1968年演示了現代個人電腦系統的第一台樣機,世上第一個電腦滑鼠也在那次演示中亮相。同時得到展示的其他創新還有互動式文本、視頻會議、電話會議、電子郵件以及超文本。(該演示可見YouTube;搜索 “the mother of all demos”)

恩格爾巴特沒有把該演示稱作“新的個人電腦系統”,他給它起了一個特別的名稱:“提高人類智慧研究中心”。恩格爾巴特的裝置不是為了讓電腦更聰明,而是為了讓人更聰明。而且,這些個人電腦要被聯接在一起,讓人們可以通過一起工作解決問題,即它所要形成的是集體智慧,讓人們能夠解決比沒有電腦聯網時難度大得多的問題。這在當時是一個異想天開的設想,幾乎無人理解。而今,互聯網、可作為微型個人電腦使用的手機以及社會網路的應用使那個願景成為現實。

集體智慧

我們逐漸認識到,創新與集體智慧互為相應的一對:一個有才智、有創造力的人善於發明;一個有認知智慧的集體能夠創新。

但僅僅是聚集到一起還不夠;廣為傳播如何實現創新的資訊也是關鍵。在這方面,新聞工作者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他們如果能將發明創造的誕生過程介紹給讀者,就會有助於加強公眾對創新過程的共同理解。但如果新聞工作者本身對創新不甚瞭解,他們便不可能在公眾輿論中對其作出客觀反映,其結果很可能是讓發明家感到氣餒或促使他們向非建設性的方向發展。斯坦福大學的VINNOVA-斯坦福創新新聞研究中心為提高對創新領域的新聞報導能力,邀請了數國新聞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到斯坦福接受培訓,幫助他們加強各自國家中對創新生態系統的共同認知。

創新需要企業家參與,他們反過來也需要一個有利的環境,即一個由商界、金融界、教育者和監督管理人員組成的“創新生態系統”,從而共同形成有益於新老企業創新及蓬勃發展的氣候。在良好的創新系統中,有良好設想的企業家能夠找到投資人和合夥夥伴,建立公司,有些還能將公司從微不足道的小企業發展成跨國公司。

在矽谷,創新是每個人的夢想,是當地的主要行業。另一個領先的創新型經濟是瑞典。瑞典甚至設有政府機構,專門致力於發展良好的創新系統。不言而喻,它更注重于加強有利創新的環境,而不是支持某一具體創新。

暗藏危險

在“增產型”經濟體中——至今大部分社會的典型模式——無論是產品還是觀念的創新,都不被認為是一個可取的行業,失敗的風險相當高,嘗試新東西很容易讓人陷入困境,許多人寧可不介入。

伊格納茨·澤梅爾魏斯(Ignaz Semmelweis)是匈牙利的一位醫生,他在1847年發現,醫生在接生前洗手可大大降低產褥熱的發生率。澤梅爾魏斯在一些診所幾乎完全做到了根除產褥熱,而以往在這些診所裏有十分之一以上的產婦在分娩時喪生。澤梅爾魏斯以統計資料確鑿地證明,洗手可以救命。但是,醫學界拒絕他的觀點;因為此時被路易士·巴斯德(Louis Pasteur)證明的細菌存在理論還沒有問世,澤梅爾魏斯的發現沒有理論支持。有些醫生因為被提醒洗手而大為光火。結果,澤梅爾魏斯自己淪為同行敵視的物件,而且失去了工作與社會地位。

革新者在“增產型”經濟中遇到的危難同樣也會發生在政治領袖身上。尼科洛·馬基雅弗利(Nicolo Machiavelli)在他1513年的《君主論》一書中,描述了有抱負的王子要取得王位或在位王子保住王位可使用的辦法。在提到革新者時他寫道:

我們必須牢記,沒有什麼會比試圖在任何國家引進新秩序更困難、更危險、成功的希望更渺茫,因為原有秩序中的所有獲利者都是革新者的敵人,而那些期望從新機制中獲益的人只是些熱情平平的衛護者。這種漠然一部分來源於對對手的畏懼,因為現有法律往往有利於他們;一部分來源於人們對不是從已知經歷中產生的新事物的懷疑心態。正因如此,新秩序的反對者只要有攻擊機會,他們定會全力以赴,而對方的辯護則往往軟弱無力。所以,依靠後者是危險的。

墨守成規進而導致窒息創新不再是取得政治或經濟成功的良方。壓制資訊自由流通或阻止男女老少充分地為公民、社會和經濟生活作貢獻,等於是沒有將全部力量投入創新型的全球經濟競爭。因此,最好是——正像許多人理解的那樣——鼓勵那些接受並善於創新的文化與機制。韓國、印度、以色列等越來越多的經濟體正因這種策略而獲得成功。

把握變化

從傳統經濟轉到創新經濟要有真正的社會變革,要善於接受新的最佳做法,要致力於開發創新社會所必需的多樣技能。

過去,學校教學生用已知的方法解決已知的問題,鼓勵學生用已經確立的方式進行推理。如今,學校需要鼓勵學生把握變化,發現新問題,設計新的解決方法。

創新經濟所鼓勵的不是同一性,而多元化與創造力。銀行和投資者必須重新定義風險,以便更精確地評估非常規的創新專案。監督管理增產型企業的政府決策者必須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通過讓新產品不斷取代老產品而提高效益。也就是說,不要只關注有更多同樣的東西,要著眼於下一個重大成果。

增強創新能力意味著提高集體智慧。它對所有決策者——無論是發展商務的企業家,還是治理國家的政治領導人——都是大好良機。

本文所表達的見解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或政策。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