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社會變革的非暴力途徑
Nonviolent Paths to Social Change

2009.03.01

前言
About This Issue

莫漢達斯·甘地(Mohandas Gandhi)和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及其追隨者不甘屈從壓迫和接受二等公民的地位,他們積極通過切實可行和非暴力的途徑來為人民爭取自由。

過去30年來,世界各地促進人權和抗議專制政權的非暴力“人民力量”運動風起雲湧。抗議民眾採用資訊傳播、抵制、示威遊行及其他手段,顯示了非暴力行動比武裝暴動更能夠促進社會變革。

有關非暴力的英美傳統理念可追溯到幾個世紀前,其影響遍及美國大大小小的社區及更廣泛的地區。今天,美國的社區組織者幫助公民面對地方民選政府伸張自己的權力。在世界各地,人們發起多種多樣的非暴力行動,包括保護地方森林、幫助村民免受地雷傷害、為兒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

基於互聯網的社交網路的興起為公民推動變革提供了更加強有力的手段,奧巴馬總統(Barack Obama)2008年的競選活動就是一個例證。

互聯網諮詢顧問克萊·舍基(Clay Shirky)在收錄於本期的文章中寫道:“每當你提高某一團體的內部交流能力,你便改變了他們能夠共同成就的事業。”

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是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Bogota)的年輕人發起的“我們不要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No Mas FARC)的臉譜網組織。他們在網上籌備抗議恐怖組織“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的示威遊行活動,動員起世界各地190個城市的1200萬人走上街頭。2008年12月,這個團體的負責人在紐約與來自15個國家的其他青年組織會晤,成立了青年運動聯盟(Alliance of Youth Movements),致力於運用互聯網技術展開反暴力活動。

近來的科學研究揭示,這些運動植根于人類的心靈深處。相反,戰爭不一定是人的本性使然。博弈論(game theory)指出,雖然和睦相處也並非人的本性,但在某些條件下,人能夠學會合作,從而使每個人都受益。

本期雜誌的撰稿人共同闡明了一個道理:推動積極的變革無須走武裝暴動的道路。他們一致認為,非暴力活動的方式值得嘗試。

--編者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