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社會變革的非暴力途徑
Nonviolent Paths to Social Change

 

網路競選:調動志願者和選民
The E-Campaign: Rallying Volunteers and Voters

2009.03.01

支持奧巴馬的庫利亞‧佩佐爾特(Kulia Petzoldt,左)和唐娜‧卡因(Donna Kain)通過互聯網結識,她們利用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機會商討助選工作。

大衛·塔爾博特(David Talbot)

2008年巴拉克·奧巴馬在總統選舉中獲勝,顯示出利用互聯網籌集捐款以及有效發動大批志願者共同努力的巨大威力。

大衛·塔爾博特是《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雜誌的首席記者。

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顯示出利用社交網站實現變革的巨大威力。

2007到2008年,巴拉克·奧巴馬的政治競選活動大規模利用互聯網,為支持者提供了簡單易用的介面,供他們自我組織、捐款、宣講醫療改革等具體問題並聯絡選民。其規模不僅遠遠超過了歷屆選舉的網上運作,也使得奧巴馬在民主黨黨內提名競選中的對手希拉蕊·克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以及後來大選中的對手共和黨候選人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望塵莫及。

奧巴馬的網路競選策略是他早年在芝加哥擔任社區組織者的經歷的自然延伸,同時借助了大眾對社交網站新產生的濃厚興趣。

近年來,全世界億萬線民紛紛湧向“聚友網”(MySpace)、“臉譜網”(Facebook)、hi5和Orkut等交友網站,因為他們發現這類網站提供了與朋友聯繫、組織團體、分享興趣愛好和參與某項事業的非常有效、簡單的途徑。奧巴馬競選團隊在其中一些網站建立了網頁,特別是“臉譜網”,這裏有一個巨大的奧巴馬支持者網路。

但最重要的是,奧巴馬競選團隊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網站,網址是my.barackobama.com,簡稱MyBO。這個網站是由設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一家私營公司藍州數碼公司(Blue State Digital)為他們量身定做的。這個網站的功效驚人。奧巴馬競選團隊通過互聯網得到了來自300多萬選民的5億美元捐款。奧巴馬還招募了一支網上志願者大軍——這要歸功於MyBO網站及其他一些策略,其中包括在競選集會上要求與會者將自己的電郵地址通過短信發送給競選團隊。到競選結束時,奧巴馬已擁有一份包括1300萬名支持者的名單及電郵地址,成效卓著。

多種多樣的選擇

MyBO網站的顯著特點是設計簡單,並不斷促請訪問網站的人採取某種助選行動。當你進入MyBO網站,就會看到多種選擇。你可以擊鍵打開一份捐款的表格,你也可以點擊另一個鍵為在家裏組織一個支援奧巴馬的小型聚會做準備,並下載競選資料以便在聚會上分發給朋友和鄰居。

如果你不想組織這樣的活動,則可以查看標示著現有聚會的穀歌地圖,找到你家附近的聚會場所。點擊圖示便可看到位址和聯絡資訊。你可以組織自己的籌款活動,請求朋友和熟人捐款,以達到你的既定目標。

在MyBO網站上,支持者自發的籌款活動從70,000人中募集了3,000萬美元。值得一提的是,這類籌款活動基本不需要奧巴馬的競選團隊做任何努力,從而使他們有精力從事其他工作。

你向奧巴馬的競選團隊提供電郵地址後,便會收到競選團隊發送的郵件——有些是奧巴馬的夫人蜜雪兒簽發的,有些是前副總統阿爾·戈爾簽發的。戈爾在2000年總統大選中敗給喬治·W·布希,但後來因在全球暖化問題上的努力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些郵件會請求選民採取當時有助於選舉的具體行動,例如打電話給俄亥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等選情十分接近的幾個關鍵州的搖擺不定的選民。

奧巴馬的競選班子充分利用互聯網與潛在的支持者建立聯繫。

奧巴馬競選團隊還分地區組織選民,例如向MyBO網站成員提供住在他們附近的未登記選民的名單,以及聯絡未登記選民並幫助他們登記投票的詳細指南。競選團隊還請求支持奧巴馬的退伍軍人自發打電話助選。他們為這些志願者提供了競爭激烈的各州的其他退伍軍人的電話,上網便可以看到,供志願者打電話助選。爭取退伍軍人的支持對於奧巴馬尤為重要,因為他沒有在軍隊服役的經歷,而他的競選對手約翰·麥凱恩是參加過越戰並受過嘉獎的退伍軍人,而且當過戰俘。

多功能資料庫

這些網路工具提供了利用大型美國選民資料庫的途徑,因而更有威力。民主黨和共和黨長期以來花費了相當大的資源建立起非常準確的名單,其內容包括美國每一位元選民的姓名及其個人資訊(主要是靠多年來各位助選志願人員通過電話採訪收集的資訊)。這類資訊包括選民更支援哪個政黨,他們是該政黨堅定的支持者還是略有好感,以及選民特別關注哪些問題。

兩黨各有自己的資料庫,共和黨對其全國性資料庫的管理歷來較為嚴謹、較有條理。但從2006年到2008年,設在麻塞諸塞州薩默維爾的一家名叫“選民動員網路”(Voter Activation Network, VAN)的公司對民主黨的資料庫作了改進。選民動員網路公司根據同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簽訂的合同,將美國50個州的資料庫連通,並在網上為支持者開闢了以有限的、能夠控制的方式進入資料庫的便捷途徑。MyBO網站以及參加其他選舉的民主黨候選人的網站同這個剛剛得到改進的資料庫連通,產生了極大的威力。

因此,在巴拉克·奧巴馬成為民主黨提名人後,任何普通志願者——不論是登錄MyBO網站,從其他民主黨參選人的網站鍵連,還是從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官方網站鍵連——都能點擊下載“選民動員網路”資料庫內一小批選民的姓名和電話號碼。這個名單還附有調查選民觀點的書面問題以及記錄選民答復的網上表格。

在黨內提名競選期間,普通支持者打過千百萬個這樣的電話。此外,MyBO網站還為志願者提供了下載選民登記表的工具——根據需要提供適用於美國各個州的表格——供資料庫中所顯示的尚未登記但根據人口特徵可能是奧巴馬支持者的選民使用。

奧巴馬競選團隊在瞬息萬變的黨內初選期間高效地、廣泛地使用這個資料庫,幫助他贏得了民主黨黨內提名。這種借助於網上工具聯繫選民的方式在奧巴馬和麥凱恩於11月全國大選中展開角逐時也得到了極其廣泛的應用。這項策略亦可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例如,在競選的最後四天中,MyBO網站的志願者打了300萬個電話給選民,主要是確保已經登記投票並且表示支持奧巴馬的選民都能走出家門參加投票。

藍州數碼公司的創始人之一、首席技術官雅舍·佛蘭克林-霍奇(Jascha Franklin-Hodge)指出,這些行動的規模是以往其他任何競選活動無法企及的。奧巴馬的網路競選活動不僅包括MyBO網站,還包括對從短信到YouTube視頻等其他新媒體手段的有效利用。觀看與奧巴馬競選活動有關的YouTube視頻的時間總計達到1400萬小時,觀看人次總計達到5000萬。支持奧巴馬的“臉譜網”成員超過了340萬人,是麥凱恩的六倍。

長期策略

巴拉克·奧巴馬現已就任總統,他將如何利用所有這些資源呢?民主黨現在擁有的美國選民資料庫的規模是四年前的十倍,這要歸功於所有網路志願者打給選民的電話。這些資料不僅可以在今後的選舉中用於進一步改善支持者根據具體議題組織起來實現變革的方式,而且有可能幫助普通美國人參與爭取讓政府頒佈新政策的努力。

但民主黨和白宮以外的奧巴馬競選組織將在多大程度上動用選民資料庫或有1300萬成員的電郵名單來幫助奧巴馬實現其施政綱領尚不清楚。在奧巴馬贏得大選的次日,他的過渡班子啟動了一個新網站:http//www.change.gov。通過這個網站,他的過渡班子收集公眾對政府政策的意見,播放他提出的內閣職位候選人的錄影,並通過YouTube視頻網站對各種意見予以答復。他的過渡班子還把向他們遊說的各團體的名稱及其主張在網上公佈,並推出一個"公開徵求問題"(Open for Questions)的欄目,訪問該網站的人可向奧巴馬政府寫下各種問題並進行投票:在去年12月的一個星期內,就約有兩萬人提出一萬個問題,並對這些問題投下一百萬張選票。

但在總統就職典禮日(1月20日)那天,奧巴馬政府關閉了www.change.gov網站,開通了一個新的總統網站──http://www.whitehouse.gov。截至一月底,該網站的互動型欄目雖然不多,但確實開始把奧巴馬各種行政命令的全文公諸於眾,並宣佈了一項承諾:在奧巴馬總統簽署之前,任何非緊急法案都將在網上張貼五天,並附加一項供公眾表達意見的功能。雖然還不清楚奧巴馬政府會增設哪些專欄,但奧巴馬的工作班子承諾要利用互聯網來提供關於政府開支及其他活動的易於搜尋的文件,還要把更多公開的會議在網上播放。奧巴馬除了繼續沿襲數十年之久的白宮每週廣播講話傳統外,已在YouTube上建立了視頻講話制度。

任何未來的大規模政治活動──或為爭取社會變革等原因而開展的其他民眾運動──都不可能會忽視2008年的經驗教訓。預期共和黨人將在2010年的國會中期選舉和2012年的國會與總統選舉中採取強有力的措施。

巴拉克·奧巴馬的勝利表明,基於互聯網的組織工作能有效地動員民眾,使他們成為一支與傳統體制和權力中心匹敵的力量。確實,全世界都已注意到這一經驗。藍州數碼公司(Blue State Digital)已開設了倫敦辦事處來擴大其業務;選民動員網路公司對許多國外打來的電話應接不暇。支援共和黨的互聯網和資料庫供應商有可能採取同樣的行動。

顯然,政治永遠不會雷同。1992年,一位競選活動的策劃人曾用一句話來提醒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什麼是競選活動最重要的主題:"問題出在經濟,笨蛋。"現在,讓我們引用民主黨一位長期從事競選工作的人員喬·特裏普 (Joe Trippi)的一句話:"問題出在網路,笨蛋。"

本文表達的見解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或政策。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