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與民主
Markets and Democracy

 

弹性民主體制與全球化
Elastic Democracies and Globalization

2008.06.09

新加坡發展了繁榮的紡織行業
在成為民主國家之前,新加坡先發展了繁榮的紡織行業和其他經濟部門。

作者:陳慶珠

新加坡駐美國大使陳慶珠認為,各國可以有程度不等的自由與民主。對民主來說,開放的市場不可或缺,但還需要具備其他要素。她說,除印度外,近期的經驗顯示:開放的市場出現于民主之前。本文系根據她於2007年9月18日在弗吉尼亞州威廉斯堡(Williamsburg)的威廉與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所發表的演講改寫。

英美式的民主基於英國的議會制模式或美國的權力分立政治體制。其正常的運作以言論自由、集會自由、選舉自由和法治的存在為前提。任何自視為民主政體的國家必須符合上述所有條件。

但在世界各地,民主是有彈性的。你可以有或多或少的民主,你也可以有程度不同的自由。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沒有日本和韓國那樣民主,但比泰國和埃及更民主。

我的看法是:對民主來說,開放的市場不可或缺,但還需要具備其他要素。我們尚未見到過一個不存在某種程度的開放市場的民主國家,也從未見到過一個完全與世隔絕但並不是專制或極權的國家。緬甸幾乎沒有任何真正的市場,沒有民主。北韓沒有市場,也沒有民主。

市場還是民主,究竟孰先孰後?其順序如何或理應如何排列?

四小龍

通過考察亞洲的政治走向,我認為市場先于民主。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及新加坡──過去均屬專制極權體制,但通過推行以出口為導向的市場經濟之後,其制度變得更開放。它們均在經濟上取得重大成功,連續10至20年年平均增長率保持在8%至9%。

進入世界市場需要秩序、法治、透明度和資訊公開化。這些變革導致富裕的中產階層的出現,從而構成穩定民主體制的堅實基礎。融入世界經濟的國家還接受全球化,從而走向民主化與平等化。

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其政治體制也會發生變化嗎?

不妨把俄羅斯和中國選擇的不同道路作一比較。戈巴契夫領導下的蘇聯先於"改革"(perestroika)選擇了"公開性"(glassnost),從而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然而,今日的俄羅斯集權化程度升高,俄羅斯的民主出現倒退,這使美國感到不安。

中國則先選擇了"改革"。1978年以來,中國的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中產階層壯大,互聯網普及,社會自由得到許可。出國旅行不受阻礙,思想伴隨著外國直接投資湧入。我認為,中國的政治體制將會發生變化,以適應迅速演變的經濟體制。競爭要求這麼做。中國民主或許看去不像英美式民主,但選舉、言論自由、人民的問責權利將會來臨。

印度是亞洲唯一一個先有民主而後開放市場的國家。今天,印度正在全面開放市場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印度正在走向繁盛。它可能是在市場發展之前就成功地確立民主的罕見特例。

美國發揮的作用

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及其歐洲盟國一直在努力建立一個開放、公平的全球貿易體制和一個穩定的貨幣兌換機制。國際協定的達成促使全世界的貿易以及銀行和金融業迅猛發展。這使加入這一體制的剛剛獲得獨立和主權的國家得以繁榮發展,而不必設法通過衝突去達到自己的經濟目標。

美國同時引領了推動民主的努力,與開放市場和開放貿易齊頭並進。開放的市場被視為各國采行並成功確立民主模式的關鍵因素。美國在保持自身市場開放的同時,輸出了資本市場和技術。在亞洲,我們一想到美國,就會想到民主和自由市場。

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和歐洲開始在專制和極權國家促進民主和人權,並同時鼓勵放寬政府對經濟的控制。這就是"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在亞洲,我們認為大力促進這一共識導致並加速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我相信美國仍然對促進民主感興趣。但是,與此相矛盾的是,保護主義開始在美國抬頭。如果美國希望看到民主制度興旺發達,它就不能關閉自己的市場。如果新生的民主國家不能提供就業機會,通過增加生產而繁榮自己的國家,並按已在全球確立的遊戲規則行事,這些國家就難以為繼。

當中國學生在天安門廣場奮起抗議當局之時,他們樹起了一個自由女神像作為自己的偶像。這是因為美國支持自由。這是你們的輸出品。如果美國變成一個保護主義的國家,我不知道人們會樹起何物作偶像,但一定不是美國所希望看到的形象。

(完)

本文表達的見解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或政策。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