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本文不受版權限制)
美國參考
__________

莫桑比克﹕重建生活和基礎設施

地雷問題

莫桑比克經歷了26年的戰亂﹐包括獨立戰爭和內戰。這些戰爭使得全國遍佈不會自行銷毀的地雷(稱為"永久性"地雷)﹐其數目並無準確統計﹐但據估計可能高達一百萬枚。一些經驗豐富的地雷行動非政府群組織(NGO)認為以上估計數字過高﹐應當降低。不過由於缺乏地雷位置的記錄﹐很難作出更準確的估計。 雖然莫桑比克的十個省份均有雷患﹐但災情最嚴重的地區在北方。幾乎全國各地都曾受到地雷造成的負面社會和經濟影響。這些"潛在殺手"威脅公眾健康﹐阻礙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永久性地雷也為裝設供水系統造成了困難。但是﹐這種局面正在得到控制﹐美國政府計劃持續支援排雷行動﹐直至地雷全部清除。目前的預測是在2009年達到該目標。中等災區和重災區的排雷工作預計將在2006年完成。

美國的援助

美國與非政府群組織及其他捐助國合作﹐為莫桑比克全國各地的排雷行動提供支援。從1992年起﹐作為"復員/回歸社區項目"(Demobilization/Reintegration Project)的一項內容﹐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和國務院人口﹑難民和移民局(PRM)一直支援排雷行動。美國是莫桑比克排雷行動的最大捐助國﹐已經提供了超過33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排雷援助。目前﹐美國國際開發署繼續以莫桑比克中北部各農業省份的農業創收項目為重點﹐該地區擁有全國55%的人口。美國國際開發署撥款四百萬美元﹐資助了2400公里道路的排雷行動﹐輔助說明農民在戰後重返家園。此外﹐ 該署還撥款120萬美元﹐與荷蘭共同資助了光環信託群組織(HALO Trust)群組織在楠普拉省的排雷行動。美國國際開發署管理的"萊希戰爭受害者基金"(The Leahy War Victims Fund)向非政府機構"世界假肢和矯形教育及救助群組織"(POWER)撥款﹐協助莫桑比克政府生產和維護矯形裝置。迄今為止﹐超過7000名截肢者(佔截肢者總數的70%)已經裝設了設在馬普圖(Maputo)的POWER設施製造的假肢。

從2000年至2002年﹐僅美國國務院捐助的資金即佔莫桑比克年度排雷捐款的15%。這些捐款的用途包括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加速排雷計劃(ADP)提供探雷犬﹔為國家排雷協會(IND)總部工作人員提供設備和培訓﹔以及資助光環信託群組織在兩個省的排雷活動。應國家排雷協會請求﹐國務院與RONCO公司簽約﹐聘請該公司在國家排雷協會指導下從事優先排雷活動﹐包括清除從貝拉(Beira)到馬拉維(Malawi)的西那(Sena)鐵路沿線的地雷。該鐵路線的重新啟用開拓了贊比西河谷的大片地區﹐把這些地區的農產品和礦產運送至莫桑比克的第二大城市和港口貝拉出口。另外﹐國務院還與日本合作﹐捐款一百萬美元資助馬辛吉爾水壩 (Massingir Dam)排雷項目﹐該項目對莫桑比克的總體發展戰略至關重要。該水壩用於為當地供電﹐並灌溉900萬平方米的土地。

目前﹐美國正在支援光環信託群組織在加波德爾加多(Cabo Delgado)和贊比西亞(Zambezia)兩省的排雷工作。這兩個省的排雷工作將促進與坦桑尼亞的跨境貿易﹐推動農業發展﹐為農民增加收入﹐保障其食品供應。美國還為莫桑比克軍隊的排雷旅提供設備以及首期和後續培訓﹐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提供這種輔助說明。

工作難點

莫桑比克的人道排雷行動計劃在2000年2月遇到嚴重問題﹐當時有兩場臺風造成特大洪水﹐導致地雷移動。應國家排雷協會請求﹐國務院出資聘請美國承包商RONCO公司採取應對措施。

2002年6月28日﹐莫桑比克外交與合作部長萊昂納多‧西芒(H.E. Leonardo Santos Sim)和美國大使莎朗‧威爾金森(Sharon P. Wilkinson)簽署通訊協定﹐正式成立世界上第一支快速反應排雷部隊(QRDF)﹐該部隊駐紮在莫桑比克﹐可在世界各地發生危機時隨時部署。這支獨特的部隊已經在斯裏蘭卡﹑蘇丹和伊拉克執行任務﹐受到普遍讚揚。它目前包含四個小分隊﹐每個小分隊有10名排雷員和8條探雷犬。所有排雷員都是莫桑比克人﹐在沒有其他國家的緊急排雷任務時﹐他們在本國排雷﹐並借此保持熟練的專業技能。

成果

2002年﹐美國贊助的非政府群組織排除了逾17000枚地雷﹐使1400多萬平方米土地成為無雷區。4500多公里長的道路重新通車﹐其中有2400公里在索法爾(Sofal)﹑馬尼卡(Manica)和贊比西亞(Zambezia)省﹐使近一百萬人口得以重返家園和收回土地。莫桑比克的傷亡人數在持續減少﹐證明地雷風險教育項目的確有效。2002年47人遭受地雷傷害﹐比2001年的80人下降58%。五萬人得以利用原先無法利用的自然資源。美國支援的北方各省的排雷活動改善了當地居民的安全﹐並且和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項目共同發揮作用﹐增加了這些居民的收入。

(完)

 

 

 

* * * * * *

 


美國國務院
國際資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