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領衫旅行記
彼得拉·裡沃利(Pietra Rivoli)


彼得拉·裡沃利

這個故事始於世界貿易組織1999年的一個會議期間。當時,一位抗議人士向喬治敦大學麥克多諾商學院(McDonough School of Business of Georgetown University)的金融學副教授彼得拉·裡沃利(Pietra Rivoli)發問:「你的圓領衫是誰做的?」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利沃裡女士前往中國、美國的德州以及坦桑尼亞,親身體會到全球經濟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以此寫成一本書,題為《一件圓領衫在全球經濟中的旅行:一個經濟學家對世界貿易市場、權力與政治的研究》(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 An Economist Examines the Markets, Power, and Politics of World Trade)。在以下這篇文章中,裡沃利女士回顧了她的這段經歷,並感慨貿易把不同國家的人民連接到一起的力量。

當我決定要跟蹤我的圓領衫周遊世界時,我的主要想法是講述一個精彩的故事。我並不想要證明什麼,也不想傳授什麼習得,雖然後來的旅程確實讓我習得非淺。我當時只是有一種感覺,在這個簡單的東西後面,會有一個複雜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它可以讓每一個穿衣人產生共鳴,我要把這個故事講出來。

我發現,全世界的人都喜歡向教授解釋事情,這裡面一定有某種讓人感到刺激的東西。無論我在德州的棉花農場,還是在非洲的圓領衫小攤,人們都希望我理解他們在全球經濟中的位置,向我解釋全球化在他們各自的小宇宙裡是如何運轉的。他們希望我能理解,他們每天所面臨的挑戰是多麼複雜、多麼艱難、然而又多麼有意思。

在我周遊世界、為我的書進行採訪的過程中,我聽到很多截然相反的觀點,包括諸如對棉花補貼、貿易政策、中國、就業機會消失等很多事情的看法。但我沒有碰到一個惡人。在我的圓領衫故事裡,沒有壞人。圓領衫故事中的所有公司、企業家、政客,都只不過在市場競爭中努力生存,而這個市場在他們的腳下變化莫測。

我寫這本書時,正值一個動盪、悲劇時期,發生了9.11事件、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歐洲的恐怖主義炸彈襲擊以及美國競爭激烈的大選。但無論我走到哪裡,從德州的棉花農場到中國的工廠,從華盛頓的官僚到猶太移民的第三代舊衣商人和東非穆斯林進口商,人們的和睦相處始終令我驚歎不已。雖然飛機在轟炸,但因為我的圓領衫,這些穆斯林、猶太人、黑人、白人仍然友好相處。紗線、布匹和成衣把他們聯繫在一起,世界貿易把他們聯繫在一起。除了對話以外,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在大人物打仗的時候,這些小人物卻相安無事。這些旅行見聞使我清楚認識到,不管貿易導致了多少爭論,它仍然是和平與理解的工具。我覺得很榮幸,我筆下的人物現在都是我的朋友。我希望讀者也像我一樣喜歡圓領衫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

我在商學院教書多年,我知道人們很容易對諸如貿易赤字、競爭、失業等話題感到乏味。但是大家都喜歡引人入勝的故事。有些商學教授避免在教書與研究中講故事,擔心故事缺乏可信度和學術份量。但是,如果我們盡可能把故事講得全面,而不是簡單地用奇談逸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那麼,這些故事就可以大大幫助我們理解國際商務與貿易的複雜內容。我希望我的圓領衫故事起到了這種作用。

這是我寫的第一本書,書出版後,我的確產生了那種要"壓一壓自己"的興奮如幻的片刻。首先,我得知《時代週刊》(Time Magazine)要寫個書評;而後,一接電話,聽到的是全國公共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商務記者亞當·大衛森(Adam Davison)的聲音。他說他很喜歡我的書,想要根據這本書做一個系列節目。然後,他給了我作為教授所能得到的最高讚譽:他說這本書改變了他對全球化的看法,甚至將改變他對國際商務的報導。

全國公共電台的這個系列節目的錄製工作大約用了一個月時間:我與亞當回到了我書中寫的那些地方,回到德州的棉花農場,中國的工廠。在廣播節目裡,我們把我五年的工作、上千里的旅行,濃縮於24分鐘的節目中,講述這個如此簡單的東西的如此複雜的經歷。聽著亞當所錄下的背景聲音──拖拉機的聲音,縫紉機的聲音,扎棉機的聲音,以及阿拉巴馬州被關閉的圓領衫工廠的寂靜,我意識到,我從來沒有想到過全球化帶來的聲音。如果你閉上眼睛聆聽,你能聽到一切都在運轉的聲音。

本文表達的看法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