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探析
Climate Change Perspectives

2009.09.16

關鍵的機遇
A Pivotal Opportunity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左)與美國氣候變化特使陶德.斯特恩2009年7月在華盛頓握手。
 

陶德.斯特恩

美國國務院氣候變化特使陶德.斯特恩(Todd Stern)在美國制定國際氣候政策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作為首席氣候談判官員,他代表美國政府參加在世界各地舉行的部長級雙邊和多邊談判。他先後在民營和政府部門任職,在應對環保和其他全球性問題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

斯特恩先生從奧巴馬政府的立場闡述了氣候變化的主要挑戰和重要補救措施。
我們已處在應對氣候挑戰的關鍵時刻,我們現在決定採取的措施將對我們的國家和整個地球產生深遠的影響。科學研究已經提供了明確的證據,北極海冰正在以超過預期的速度消失,格陵蘭島的冰蓋不斷縮小,永久凍土帶的融化可能釋放出巨量甲烷,未來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將顯著超過以往的預期,亞洲和西半球冰河的融化將日益威脅到水源供應。

這就是現實。它傳遞了一個簡單而嚴酷的訊息:目前的狀況是無法持續的。

地球的健康有賴於我們的努力,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即將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會議為我們提供了動員國際社會共同應對這一全球挑戰的機會。在奧巴馬總統和克林頓國務卿領導下,美國正在和世界各地的夥伴們尋求共同點,一道抵禦未來不可逆轉的破壞性變化。

我們認識到,美國必須引領全球對抗氣候變化的努力。作為有史以來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我們理應承擔責任。我們知道,如果美國不減排,任何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均無從談起。因此,我們深信美國能夠而且願意在建設21世紀的清潔能源經濟方面發揮領導作用。

奧巴馬政府在短短八個月中顯著改變了美國的氣候變化政策,並且以身作則,在國內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包括800多億美元的清潔能源投資。奧巴馬總統制定了新的政策,規定了所有新生產的轎車和卡車的節油減排標準。根據國會目前正在審議的《2009年美國清潔能源和安全法》(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of 2009),到2020年美國的碳排放量將減少17%,到2050年將減少83%(以2005年為基準)。

但是,僅僅依靠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採取行動遠遠不夠,未來增長的排放量中有80%來自發展中國家。如果發展中國家不在氣候談判中發揮重要作用,不與我們一道採取行動應對這一共同挑戰,就無法維持一個安全且適宜居住的地球。這不是一個政治或道德或對與錯的問題,排放量的增加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是一個經濟發展的機遇,而不是一個負擔。可持續的清潔能源與強勁的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繫將是21世紀全球經濟的特色。只要獲得適當的支持,發展中國家便可跨越高污染的經濟發展階段,利用清潔的新能源帶來的發展潛力。這就是未來。

美國正在推行一項多管齊下的策略,促進國際參與,鼓勵發展中國家採取進一步行動。

首先,我們堅定不移地參加框架公約的談判。我們的談判小組在第三次訪問波恩後剛剛返回美國,我們將繼續參加相關談判,直至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會議召開。

第二,我們已通過主要經濟體能源和氣候論壇(Major Economies Forum on Energy and Climate)在世界上17個最大經濟體(包括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韓國、南非和印尼)之間建立了高效對話機制。該論壇在今年七月八國集團會議之後立即在義大利舉行了首腦級會議。論壇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就一些複雜的問題進行坦率的討論提供了難得的機會,這些問題也將是哥本哈根會議的討論重點,包括減輕污染、適應變化、技術和金融等。

第三,我們重點關注重要的雙邊關係。本屆政府已擴大了加強美中關係的努力,並把氣候變化作為對話的一個主要內容。今年二月我隨克林頓國務卿第一次訪華時,她把氣候變化挑戰列入最優先考慮的議程。能源部長朱棣文和商務部長駱家輝在隨後的訪問中也傳遞了同樣的資訊。而且,國務院最近和財政部聯合舉辦了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會議,兩國在會上簽署了清潔能源和氣候諒解備忘錄。簡言之,除非我們找到與中國共同推進的方法,否則就無法達成全球解決方案。此外,我還隨克林頓國務卿一起訪問了印度,並在此之後獨自訪問了巴西,與這兩個重要的夥伴國進行了協商和深入的對話,探討我們這些國家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會議談判中取得圓滿成功的機會。

我們難得有這樣一個明確的機會,可以規劃我們的未來並改善我們及子孫後代的生活方式。美國的意圖非常明確,即達成一項強有力的國際協議。我深信,只要我們攜起手來,就能夠成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 返回目錄